影片《战争》是当时俄罗斯最有票房的青年导演阿列克谢·巴拉巴诺夫于2002年推出的一部影片,描写当时还未结束的车臣战争。影片一经上映,其中对车臣武装杀害俄罗斯士兵的残酷表现立即引起争论:一种意见认为,这种对车臣战争的直白而大胆的表现是一种挑衅,会激起观众对车臣人的仇恨,而且在人物上更多表现俄罗斯人的善、车臣人的恶,也似有所不公。另一种意见认为,影片具有划时代意义,它证明了两个事实:一,车臣战争毕竟要成为文艺作品描写和表现的内容,这是一个无法沉默而又疼痛的经验教训;二,《高加索俘虏》的时代已经过去,这个战争是不可调和的。众所周知,有关车臣战争,俄罗斯已经拍了不少影片,鲍得罗夫的《高加索俘虏》通过两个被俘俄罗斯士兵的命运突出了作者的立场:主张各民族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影片结尾,车臣老头释放了被俘的俄罗斯士兵,表现了一种宽厚而仁义的胸怀,尽管他的儿子已经被对方打死。罗戈什金的《交通信号站》通过俄罗斯士兵在车臣一个小哨卡的日常生活再现了战争的残酷,其中隐含着导演对国家的批评。国家为了体现民族政策,对俄罗斯士兵采取了不公的做法,使他惨死在对方的手中。两部影片凸显了对战争的批判以及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巴拉巴诺夫的影片也是对战争的批判和对参战双方的批评。作者曾在访谈中不止一次地说过:战争的双方都有过错,也都有理。但随着故事的不断推进,作者的立场明显倾向于俄罗斯,这也是多年来表现车臣战争的电影中出现的一个变化,即影片第一次表现了俄罗斯士兵的勇敢精神,表现了他们勇于取胜的心理,从而使观众受到鼓舞,增强了胜利的信心。影片故事源于1998年俄罗斯电视新闻播出的一则震惊世界的消息:两个英国工程师在车臣被绑架的事件。作者将这一事件作为叙事主体,但在影片中将两个人质的身份改变:工程师改成巡回演出的男女演员,事件的发生地也由车臣改为格鲁吉亚。这样做一方面扩展了车臣武装分子的活动区域,表现了其行为的非正义性,另一方面增加了影片的可观性。影片通过一个被俘俄罗斯士兵在被车臣武装分子释放后重返车臣的行为方式,表现战争对单个人以及整个民族的影响。尽管作者也在说明困扰着俄罗斯的车臣战争很难立即停息,两个民族之间的仇恨很难一下子调和,矛盾也很难一下子解决,但作者通过影片表现了一个主要思想,也是一种希望,即俄罗斯一定能打赢这场战争,而且最后的结果也一样,俄罗斯最终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影片的主题,也就是这场战争一定会胜利的思想主题可以说主要是通过影片中的环境造型及人物设置表现的。影片造型是文明世界与蛮荒世界的明显对比。影片中的莫斯科、圣彼得堡、伦敦是现代化的象征,是文明世界的体现。在现代化的大都市里,高楼林立,街道宽敞。大街上汽车飞驰,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国家机关的办公大楼威武雄壮。百姓的家里,电话电脑,该有的都有。伊万探望过的圣彼得堡大尉的家虽然不大,却也安静祥和。还有伊万家乡托波尔斯克以及那里河边庄严漂亮的教堂,最后飞到山谷救出被围困的伊万一行的俄罗斯直升飞机,这一切都代表了文明和科学。那么,蛮荒世界又如何呢?出现在影片中的车臣是光秃秃的山、湍急的河、消瘦的羊、贫穷的孩子、中世纪的土坯房,以及关俘虏的地窖,就连车臣武装的大本营,也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院。车臣的武装力量也有先进的东西,那就是他们的武器、车辆,当然还有武装头子阿斯兰的电脑。可是,他拿着电脑不会用,还得求助于俘虏伊万帮忙,给他从网上下载东西。影片中有一场戏是牧羊人与伊万的对话。牧羊人问伊万,是否来自莫斯科,那儿有莫斯科大学,他想让他的儿子将来上莫斯科大学,因为他的儿子很聪明。显然,即使在落后的地方,人们也在渴望文明。这也许是那个牧羊人最后离开车臣来到莫斯科的原因,也是影片中表现的普通车臣人的心愿。在人物设置上,作者也不乏明显的倾向性。片中的车臣人(牧羊人除外)几乎都被描绘成匪徒或谋杀者,即便不是真正的,也是潜在的。就连小孩也一样,成天参与战争,对俄罗斯士兵充满仇恨。影片开始,车臣民族主义分子阿斯兰砍俄罗斯士兵头的纪录镜头极具刺激性,有力地揭露了武装分子的惨无人道。作者在这场戏中采用极端生硬的表现手法,让人看来胆战心惊,然而这个情节的设置却是源于车臣人自己拍摄的此类录像带。导演坦言,他本人就曾看到车臣人残害俄罗斯人的一个录像片断:一个俄罗斯的政治指导员和一个车臣人谈话,谈着谈着,车臣人突然向对方开了一枪,在伤者疼痛难忍之际,车臣人慢慢站起身砍下对方的头,然后扬长而去。正是这些实际案例为作者创作提供了素材,他想要表现的是车臣战争的真实状况。车臣武装分子不光对俄罗斯人,似乎对来自文明世界的人都充满了仇恨。以阿斯兰为首的匪徒,在毒打俄罗斯的大尉之后,对英国女子也不放过。轮奸她之后,用绳子套在她的脖子上,牵着绳子迫使她在冰冷的河里滚爬取乐。他们还将一个犹太生意人的手指砍掉,以表达对犹太人的仇恨。阿斯兰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把俄罗斯人赶回到北方去,而他自己却要占领俄罗斯。作者通过这些情节进一步揭示了武装分子的野心。虽然他也在向往文明,也在莫斯科、圣彼得堡有自己的公司、饭店,但他所想和所做的不是融合,而是占领,他是一个地道的野心家和杀人狂。影片中的红头发英国人约翰,作者对他的表现尽量接近西方人的观念。为救未婚妻约翰愿意做出巨大牺牲。在得不到国家(英国和俄罗斯)帮助的情况下,祈求伊万“帮帮我吧,瓦尼亚!”然而在一切获得成功后,却出卖了伊万。由于法律观念的不同,他将伊万告上法庭,原因是伊万杀死了一位无辜的车臣妇女,但他却忘了一点,伊万是在他的恳求之下才再次登上车臣的土地的。伊万因此被关进监狱。对主人公伊万,作者没有给予肯定,却给予了一定的同情。显然,伊万这一人物的构成是战争带来的结果。还是中学生时,伊万应征入伍,被派到车臣战场。被俘后由于他会说英语,会电脑,还因为从伊万身上得不到赎金,或者阿斯兰对他表示出恻隐之心,他才被释放。但是,阿斯兰对伊万说的“俄罗斯人是弱智,是笨蛋,当然也有强者,只是太少,否则战争就会打赢”,以及他当俘虏期间的所见所闻深深地刺激了他,他似乎要当一个强者,要像大尉那样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要在对方面前显示自己的力量,便又一次来到车臣。这一次他表现得和原先完全不同。一反过去的懦弱无奈,表现出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以及久经沙场的老兵的诡诈作风。导演对伊万的描写采用了好莱坞式的方式,他孤身闯虎穴(当然还有英国人约翰)解救人质,不仅表现了一种英雄精神,也表现了他的无知和大胆,表现了战争对他的影响。伊万重返车臣有想挣钱的因素,也有救大尉的动机,但是不无报复心理。当他看到车臣武装分子残忍地对待俘虏,既气愤又无奈,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同胞被杀。受到车臣小孩的欺负,也只能默默忍受。这些屈辱和无奈在他心里形成一股仇恨,不仅要向武装分子报仇,就连一般人也不放过:在抓到牧羊人时,他毫无顾惜地拳打脚踢,差点将其置于死地。为达目的,为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他见人就杀,而且还有他的理论依据:你不杀他,他便杀你。伊万既英勇无畏,又冷酷无情。从他身上,人们不仅看到战争对人的历练,也看到战争对人心灵的扭曲。导演在提到伊万形象的塑造时,特别提到战争对人的影响。影片中的伊万“是这个时代坚持真理的一只孤独的狼,是根据好莱坞方式塑造的一个人,他落入敌方的阵营,要存活下去”,因此变得冷酷无情。伊万在自己短暂的人生中,经历了许多,成熟了不少。监狱里的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大,脸上也略露沧桑和残酷,这是作者的有意为之。作者认为,这一切是战争使然。尽管片中伊万的表现符合广大观众的心理期待,作者通过他表现的也还是对战争的批判。影片在叙事上把战争主题和惊险样式相结合,尽管影片前半部在表现欧洲生活部分显得平静和缓,但在车臣境内的旅途却充满了激烈的打斗。主人公途中遇到的各种天然屏障和人为阻拦使影片充满了刺激和惊险。主人公在克服种种困难中,追逐,射击,既有架着木排在湍急的河水中漂流,又有情急之中把车推进河里淹没的举动,还有主人公以及救出的人质在返回途中即将被对方抓获时,最终被及时飞来救助的俄联邦飞机所救。作者在这些动作中调动了惊险片的所有元素,通过强烈的动作、快速的剪辑、有效的音响和演员出色的表演,在体现主题的基础上极大地突出了影片的观赏性。这部影片不仅是一部表现俄罗斯现实生活中迫切问题的影片,同样也是一部反对战争,并且使俄罗斯人觉得扬眉吐气的反映车臣战争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