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北京等待》作为一部电影而不是一档介绍北京风土的栏目剧的话,四个字评价,一无是处。如果权势是张爱玲的春药,那么政治简直是导演的印度神油,以至于他不到处播种自己的理念就达不到高潮。导演口中的国家关照和民族情怀充斥到影片每一个可以填充和不可以填充的角落:中国女子在勾搭美国小伙的第一次约会,就跑到长城声泪俱下的探讨2000多年封建专制的利弊;美国小伙和伊拉克女友在互相指责对方政府愚蠢自大人性泯灭之后,迅速的上床嘿咻;而所有在三里屯酒吧喝酒寻欢的老外,每一个都似长期潜伏于新华社,对伊拉克战争的看法与人民X报社论保持了高度且精炼的一致。甚至带着白口罩依依惜别的时候还不忘嘱咐:“中国人民一定会战胜非典的!”除了所有人物不说人话之外,人事儿倒是都干得挺顺。除了偶尔出现邀请老板迷奸女友这种《知音》故事之外,其他桥段每一步都在观众的预期之中,中国女爱上美国男了,伊拉克女就得死了,死了男的就要昏倒,昏倒就得是心脏病,心脏病就要做手术,做手术就要卖汽车,卖完汽车男的就醒了,醒了就该喜欢中国妹了……不是说这样的故事没有起伏,可是要看这种欺负打开电视看韩剧就完了,还来电影院顺便学校中国近代史干什么。当然,对于一个商人来说,拍电影能公映拿了个不知名的小奖还号称有机会冲击奥斯卡,已经完全值得他高兴得找不到北京了。电影是个砸钱的行当,砸钱可以请来李连杰捧场,可以搞定势利的中影集团,可以公关一个“导演杰出贡献奖”。可是,只靠砸,砸再多钱也鼓捣不出一个好电影。电影这个东西,虽是人人可看,还真不是人人能拍。当年程蝶衣教训菊仙的话犹在耳畔:“您挨哪儿学的戏啊?……没学过,那就别洒狗血了!”您瞧,辉煌如陈凯歌还能砸出《无极》呢,何况一个半路出家的生意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