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赛之前1976年,罗伯特·德·尼罗在意大利跟贝托鲁奇拍摄《1900》时,身边总带着一本翻得已经破烂不堪的书《杰克·拉莫塔》。这本由拉莫塔和彼得·萨维奇等三人合写的传记小说回顾了拉莫塔——这位美国传奇的中量级拳王的20年辉煌生涯,德·尼罗并非铁杆拳击迷,但被拉莫塔的独特气质所吸引,他把书推荐给了马丁·斯科西斯。斯科西斯对运动一窍不通,所以他对此毫无兴趣。一年之后,斯科西斯与德·尼罗合作的《纽约纽约》遭遇了票房滑铁卢,他的婚姻也遭遇了危机,自己又偏偏生病住院,种种打击之下,斯科西斯对电影心灰意冷,德·尼罗看望他的时候再度推荐了拉莫塔的传记。在病床上阅读这个大起大落的故事,斯科西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同感,创作灵感迸发,他决定把这部电影当成自己的收山之作:干完这票就离开好莱坞这个是非圈。与斯科西斯合作过《纽约纽约》的制片人欧文·温克勒和罗伯特·查道夫此时正因《洛奇》的大卖而春风得意,联美公司要求他们继续拍摄类似《洛奇》拳击电影,因此对斯科西斯拍摄拉莫塔传记片很感兴趣。德·尼罗是《愤怒的公牛》(RagingBull)得以立项的重要元素,他除了游说斯科西斯之外,还与拉莫塔见面倾谈,并让拉莫塔开始以训练一个真正拳击手的标准来训练自己。拉莫塔和德·尼罗两人对练超过了一千场,拉莫塔称赞德·尼罗有拳击天分,他甚至夸口说:假如德·尼罗退出演艺圈,自己完全可以把他培养成真正的中量级拳王,据说此时德·尼罗虽然已过35岁,但挥拳有力如19岁的拳手。斯科西斯在家里播放一些拳击手的资料片,英国名导迈克尔·鲍威尔(《红菱艳》)看了之后觉得拳击手套的颜色不对,斯科西斯才意识到影片底片将来会褪色的问题,为了不让自己的作品在未来因底片褪色而变得走样,斯科西斯决定把影片拍成黑白片。与斯科西斯合作过《出租汽车司机》的保罗·施拉德参与了剧本的修改工作,他增加了拉莫塔弟弟乔伊这个角色,由此解决了影片叙事上的问题,进而转向了家庭价值、自我毁灭等主题。当然,施拉德撰写的拉莫塔在监狱中自渎的段落被斯科西斯给删除了,这令他大为恼火,不过他还是在影片开拍前发去了贺电。比赛正酣斯科西斯为了拍摄精彩的拳击场面,特意去现场观摩拳赛,但坐在远处的他意识到拳击比赛的复杂性,假如自己要把它拍好的话,肯定需要大量时间,于是他不得不在拍摄前对影片中出现的拳击比赛做了详细的分镜头本,而且因为没有多台摄影机拍摄,因此他大胆地把一台摄影机直接摆在了拳台上,造成了观众近距离观看的效果,9场拳击比赛被设计得富有生命力,拳击的暴力、野蛮被揭露得淋漓尽致并富有诗意。拳击场面原定拍摄五周,但实际却用了一倍的时间。德·尼罗在拍摄完拉莫塔辉煌时期的戏码之后立刻前往意大利增肥,以便能够演出中年发福的拉莫塔。作为方法派演技的代表人物,他不希望利用填充物来欺骗观众,他要通过增肥来真正进入到拉莫塔的世界中去。德·尼罗在4个月内狂吃猛咽,从150磅增肥到210磅,硬是生出了一个臃肿不堪的大肚腩。在德·尼罗增肥的时间里,斯科西斯和剪辑师塞尔玛·舒梅克进行了紧张的剪辑工作.拉莫塔任人痛打的这场戏里,舒梅克并没有按照斯科西斯的分镜头本来剪辑,而是根据演出的节奏剪出了一场令人难忘的好戏。后期制作时,斯科西斯找来了《出租汽车司机》的老搭档、音效师弗兰克·华纳,他负责给影片创造各种不同的音效。此后被影迷津津乐道的、甚至在彭浩翔的《买凶拍人》里还有提及的如神话般的音效制作,就此展开。弗兰克·华纳用他的独门绝技(私藏的100万英尺音效片断)制造出了拳拳到肉的音效,甚至还用到了机关枪和砸香瓜的音效。具体的制作方法秘不可宣,而且制作完成之后立刻销毁!拳赛之后影片首映时遭到了很多批评,但德·尼罗毫无争议地获得好评,并得到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舒梅克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剪辑奖。随着时间的推移,影片被视为斯科西斯最好的作品,常荣登1980年代十大电影第一名,成为当代美国电影的经典。斯科西斯凭这部破釜沉舟式的电影,不仅没有让它成为自己的收山之作,反而再获投资,拍出《喜剧之王》、《金钱本色》、《好家伙》等影片,直至以《无间道风云》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德·尼罗也因此片确立了自己“戏王之王”的地位,为了配合剧情改变体重的方式也影响了好几代演员,比如《跛豪》里的吕良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多年之后的北京市,一个中国人看了《愤怒的公牛》,对斯科西斯佩服不已,也对片首斯科西斯引用的马斯卡尼作曲的歌剧《乡村骑士》(这个著名的歌剧,在上海翻译者严敏的笔下,居然成了《庄稼汉骑兵》,实在令人对他的翻译功力感到匪夷所思,具体内容可参见:http://www.douban.com/review/2230694/)记忆犹新,并把它和《愤怒的公牛》中的部分技巧用在了自己第一部执导作品中,这个人,正是姜文。谁是冠军《愤怒的公牛》最初发行的DVD是不可变形宽银幕版,最佳版本是英国二区版D9+D5版,D5版的花絮有29分钟制作特辑和5分钟的拉莫塔讲解笑话来源的段落。2005年,米高梅公司宣布推出斯科西斯作品集套装,其中收录了新版本的《愤怒的公牛》双碟版。新版正片制成了可变形宽银幕格式,画质比之前的版本有了明显的提升。正片碟还重新混录了杜比5.1音轨。正片碟收录了三条评论音轨。第一条由斯科西斯和剪辑师舒梅克担任第二条由影片制作人温克勒、摄影师迈克尔·查普曼、音效师弗兰克·华纳成组成第三条则由编剧施拉瑞德和拉莫塔等担任这三条评论音轨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特色:料多量足。斯科西斯谈到了影片的结构(原来并非倒叙+插叙)、演员的加入(德·尼罗推荐了正要退出演艺圈的乔·佩西)、慢镜头的运用等情况,而舒梅克则讲述了剪辑上的一些问题,如游泳池的剪辑很困难,因为现场噪音很大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舒梅克所谈到了剪辑技巧,已被很多美国电影学院的老师直接作为教材,让学生回家根据DVD的评论音轨自习。这就是花絮的重要性,它提供给你的不仅是娱乐,而且是一座电影学校!另外两条评论音轨提供的幕后猛料也非常多,尤其是摄影师查普曼更清晰地记得每个场景的拍摄情况,比如乔·佩西与在街上即兴演出的戏不是在纽约实拍的,而是在福克斯的片场拍摄;片首拳台慢镜头里闪烁灯光的正是他本人等等,全程听下来,受益也不少。第二碟为单独的花絮碟,由著名的DVD制作人LaurentBouzereau(希区柯克、斯皮尔伯格作品DVD的制作人)监制,四个纪录片虽然都不算太长,但提供的信息却异常丰富,在评论音轨里缺席的德·尼罗也接受了采访,提问者巧妙设计问题,总长近两小时的纪录片基本上解决了一些观众最关心的问题,比如弗兰克·华纳利用了动物音效来制造拉莫塔反击的场面,增强了激动人心的力量。而那段彩色的家庭电影,其实不是摄影师拍的,因为专业知识告诉他不能那么拍,斯科西斯自己来拍,也拍不出家庭电影的感觉,最后找了个货车司机来拍,结果拍出了斯科西斯要的效果。英二版里29分钟的幕后制作纪录片也被收录进去,另外还有拉莫塔的资料片和德·尼罗影片的比较(3分钟)以及拉莫塔在第十五个回合、比赛仅剩十三秒就结束前异军突起,战胜法国挑战者罗伦·道惠卫冕成功的新闻片(1分钟)。此后其他区发行的版本也大同小异,无非就是评论音轨上的减少和dts音轨的加入等。2009年2月10日,米高梅发行《愤怒的公牛》蓝光,把这部经典提升到了1080p的高清格式,正片自带中文字幕,花絮包括了以上所述的大部分内容。略有缺失的花絮内容被同月发行的英B版蓝光补足。附1997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时,笔者曾有幸在天山电影院的大银幕前目睹过此片的胶片,但对于当时懵懂的少年来说,看得一头雾水,根本不能理解斯科西斯的伟大。现在重看,才能体会到它的美。就像《约翰福音》说的那样:“我只知道:我曾经眼瞎,现在,我重见光明”。全图版请参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67c1d0100eqs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