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些关于戏中戏的影片,它们最大的相同之处是在表现一部作品的同时把各自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表现出来。 《杀人手法》中的伊丽莎白赫丽第一次让我觉得她是个演员。特别是戏中戏的表演上让我恍然觉得她就是伊莎贝尔阿佳妮,古典的扮相太像了。可这朵刺人的英伦玫瑰骨子里带出的还是一根根尖刺,还是会时不时的扎人一下。 就好像观影时候一位老先生问道“为什么不做黑白与彩色的画面处理.”来表现实现与影片的不同,其实仔细观看就会发现不同:现实中色彩更真实,某些地方光泽度过强,甚至耀眼,让人感到昏昏欲睡,不想正视。而电影中则更为柔和,宛若油画。这样轻微的变化更好的让观众有一种代入感,沿着导演想把现实与电影揉在一起,模糊界限的的思路让看电影的人产生一丝迷惑。看的有点晕?那就是导演最需要的风格,看的干脆晕了?那就过界了。 似乎每个人都会很容易陷入一种角色当中,乐于扮演不同的人物。一个特殊场景给人造成的不同观感必定会造成不同的身份区分。程蝶衣的人戏不分是一辈子的问题,更是幼年母亲带给他的肉体伤痛,而女主角的暂时性身份迷离也由于与爱人的情感纠葛及其母亲的一厢情愿的横加干涉的结果。最后,长久的压抑导致了片场的事故,更导致自身的癔症,是谁开了杀戒?不必要探究了,心魔已经成了,什么都白费了。 其实很喜欢男一号的表演,戏里戏外两张皮,这才是表演,现实中一个普通的出轨男演员,戏中为爱而成为帮凶的帮工,表情上的变化与行为上的转变都是如此的出彩。 美国有种表演方式叫体验式,代表人物是马龙白兰度、罗伯特德尼罗,达斯汀霍夫曼。作为这样的美国巨星,在表演某个角色时候要用烟头烫自己,增肥,甚至神经一段日子。过去觉得好厉害啊,这才是表演,但面对英伦莎翁戏巨匠劳伦斯奥利弗时候,都成为小儿科,因为人家就说一句话:“你为啥不用演技?” 戏说真的是戏,说是为了外人看,自己进去出不来就难免要造成杯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