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戟之灵》中的料理让人食指大动,然而作为一名中国人,对其中的中华料理做法实在是有点……春药……咳咳……食戟之灵第三季开播啦!这对动漫迷+吃货来说是个好消息!令人惊奇的是制作组大概良心发现啦?居然不卖肉专心做吃的!但很显然,这次作者挑战“中华料理”明显感觉出了底蕴不足,虽然作为一部虚拟动漫可以原谅,但有些槽还是不得不吐。这次我们的小幸平遇上了新对手——中华料理研究会会长久我照纪,一开篇就是精彩的麻婆豆腐对决,几十个少林桐人铜人整齐划一的炒麻婆豆腐的场面确实壮观,但是……这麻婆豆腐有哪里不对?!一群少林机器人制作麻婆豆腐…emmmmmm……看得出创作者们也确实对中华文化下了一番功夫,连“太狮少狮”这样的词都用上了,可是大概是地域和流传度的原因,创作者们只研究了“麻婆豆腐”和一些台湾小吃,并没涉及到中华料理的精髓,更不用说深远的文化内涵了。那么,麻婆豆腐究竟有什么问题呢?让我们看看麻婆豆腐的起源与发展。剧中说麻婆豆腐的特点是麻、辣、鲜、香,用猪肉末当配菜,乍一看没什么问题,但行家看来,问题就大了。很多人认为“麻婆豆腐”的主要特点就是“麻辣”,甚至直接叫“麻辣豆腐”,但实际上麻婆豆腐在初创时,跟“麻辣”没有半点关系,仅仅因为发明这道菜的婆婆是个麻子!麻婆嫁给了一个姓陈的小吃铺老板,因脸上有麻子,人称陈麻婆。陈麻婆有道拿手菜——粘子肉,用上好的牛肉,切成肉末,做成类似肉丸子但比肉丸子更咬劲十足的美食。可惜小吃铺开的不是地方,来来往往大多数是卖油的小贩,兜里没几个钱,还常想拿剩油抵饭钱。陈麻婆往往是剁了一天的粘子肉,到头来卖不出去几份。后来粘子肉越准备越少,店里只剩下一些牛肉末了。一天,一个卖油的小贩来吃饭,老主顾了,自然提出以剩油抵饭钱,可是那天油剩的不多了,抵不了多少饭钱,只能吃点青菜豆腐。眼看赚不着钱,又不想得罪老主顾,陈麻婆灵机一动,切了几块豆腐,舀了一勺小贩自己的油,加上剩下的牛肉粘子翻炒,没想到小贩吃了后赞不绝口,逢人便夸陈麻婆做的豆腐又便宜又好吃,名声就传开了。后来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小店生意也渐渐好了起来,陈麻婆便根据四川人的口味,加入豆豉、豆瓣酱、花椒、海椒等调料,制出又麻又辣的牛肉粘子炒豆腐,大家嫌这个名字太拗口,就直接叫“陈麻婆豆腐”,久而久之成了“麻婆豆腐”。所以,最早的麻婆豆腐配菜,应该是牛肉。当然还有另外的传说:陈麻婆隔壁是卖羊肉的,所以最初用的是羊肉末。然而这种说法不怎么可靠,因为按照麻婆豆腐的菜谱,并不能很好的去掉羊肉膻味。但不管羊肉还是牛肉,都不是猪肉。据菜谱记载,早期的麻婆豆腐不仅用牛肉,还对牛肉限定越来越严格,必须用黄牛肉。那么,为什么后来出现了猪肉麻婆豆腐呢?因为麻婆豆腐出名的时间较晚,已经到了清末,民国时期随报纸传出四川,其他地方的人也想尝尝麻婆豆腐,就出现了牛肉供不应求的现象,于是饭馆便以猪肉代替。但那时尚讲究“正宗”,用猪肉只是个别现象。真正大规模使用猪肉,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初建,百废待兴,要讲究勤俭节约,再加上六十年代初自然灾害,生活困难,牛肉更是难以得到,才开始流行用猪肉。但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提高,中国的麻婆豆腐又回归到用牛肉的传统。那么,日本人为什么固执的认为麻婆豆腐用猪肉呢?还得从麻婆豆腐传入日本说起。把麻婆豆腐带入日本的,是四川人陈建民——不知是巧合还是天意,与发明麻婆豆腐的陈麻婆同姓,是陈麻婆的隔代子孙也说不定。陈建民师傅而且,这位陈师傅的经历,直接影响到另一部著名的日本美食动漫:《中华小当家》。日本美食动漫《中华小当家》1919年出生的陈建民有两个爱好:厨艺和游山玩水。即使在战乱中也忘不了四处看看,一路漂泊到重庆、南京、上海,后来又到过香港、台湾,从台湾来到日本。当时估计他自己也没想到,因为一盘麻婆豆腐,使他在日本定居下来,并将川菜在日本发扬光大。后来,他写的自传就叫《流浪的麻婆豆腐》。陈建民在《流浪的麻婆豆腐》中写道:他到哪里都怕自己饿肚子,所以一定要把厨艺写好。然而“饿肚子”这个理由并不能掩饰他是个吃货的本质:他的旅行包中,常年随身携带菜刀、菜板与中式炒锅炒勺,如果觉得这是为了满足旅行中一个人做饭用,那么包里装着足够十人聚会用的餐具,就再也无法掩盖“吃货”这个标签了。随身带着厨具、餐具,像不像修业旅行中的小当家?而且和他一起去的台湾人黄昌泉,职业是点心师。那不就是和小当家一起闯天涯的钢棍解师傅?《中华小当家》中钢棍解师傅来到日本后,陈师傅头一次感到了挫折,原来他的拿手好戏“川菜”在日本并不受欢迎,吃惯了清淡口味的日本人,并不能习惯川味“酸、苦、香、辣、麻”的特色,让不服输的陈师傅大伤脑筋。于是,他打算根据日本人的口味改进川菜,决定从麻婆豆腐和担担面开始,减少这两味料理里“麻、辣”的成分,加入日本酱油、多放白糖调味。而麻婆豆腐,经他研究日本人口味,认为应该多放肉末,可是日本牛肉很贵(大家都懂得),为了让更多普通老百姓吃得起这道菜,他用了猪肉末做法,并加大肉末量,而且配了新鲜葱段进行提香和颜色点缀。和风麻婆豆腐他自己也承认,“我的四川料理有点改动,不过还是正宗的,味道很好。”不过后来,又改口说,“私の中華料理少しウソある。でもそれいいウソ。美味しいウソ(我的中华料理是有些虚假的。但这是美丽的谎言,美味的谎言)”。后来,就在陈建民签证即将到期的时候,日本外务省的事务次官奥村胜藏偶然吃到他做的麻婆豆腐,表示“这样的厨师离开日本太可惜了,请他们为外务省工作,制作招待客人的中国料理好了”,从此他就拿到了为期一年的工作签证,之后延长到三年。经奥村胜藏推介,日本著名政要三木武夫和大平正芳等都品尝了他做的麻婆豆腐,赞不绝口,从此他获得了日本的永久居留权,并开设“四川饭店”,“麻婆豆腐”这道菜也名扬日本。《中华小当家》中小当家的母亲就是四川厨师,并且第一道拿手菜色是“魔幻麻婆豆腐”。《中华小当家》中魔幻麻婆豆腐除了麻婆豆腐,陈建民师傅发扬光大的另一四川美食就是担担面,但同样也做了符合日本口味的改进。大概是四川陈姓厨师居多,正宗担担面的创始人也姓陈——陈包包师傅。陈建民师傅在研究日本人口味时,发现日本人对面汤、芝麻酱等口味情有独钟,因此发明了带面汤的担担面——川味担担面,是不带原始面汤的,只放浇头或红油。而且浇头也更加符合日本人的口味,甚至还会加入味曾汤等日式调料。四川担担面和风担担面上图对比:四川担担面VS和风担担面,画风就不一样。《食戟》的作者应该受到这两种美食的影响,才创出“麻婆豆腐面”这一所谓“创新”菜式,然而也只是照葫芦画瓢,并未详究其里。陈建民师傅在日本创立担担面与麻婆豆腐的同时,中国也处于经济困难时期,一般人或餐馆中鲜有牛肉,恰好也用了猪肉末做麻婆豆腐。但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一些自诩正宗的川味馆子开始坚持使用牛肉末,以突出牛肉与豆腐融合独有的香味。可见,《食戟之灵》的作者是受陈建民师傅来到日本后改进的“和风麻婆豆腐”影响,才设定出猪肉末的麻婆豆腐。而在调研中国版正宗的麻婆豆腐时,也受了民间版麻婆豆腐的影响,忽略了“牛肉”这一要素。为了给“食戟”加花,作者们绞尽脑汁想出“麻婆豆腐配咖喱”这种吃法,让中国观众感到了强烈的违和感。事实上,如果按“和风麻婆豆腐”的做法,那种清淡甜辣的口感,混合咖喱确实能增强味道,似乎也不失美味。但真正麻辣的川味麻婆豆腐,配上同样以香辛浓郁为特色的咖喱,味道确实会产生冲突。《食戟之灵》漫画129话淌出咖喱的麻婆豆腐如果《食戟》的作者再深挖一下,让创真追本溯源,挖掘到麻婆豆腐最原始的亮点,恢复使用牛肉末,描述一下牛肉与豆腐、豆瓣酱、菜油、麻椒混合后的特殊麻香,应该更能激起中国观众的共鸣。或者,介绍一下“粘子肉”这个地道的中华美食——其实这里也有个槽点,随着美食的流传,“粘子肉”已经变成一道津门美食,而日本人一直喜欢天津出口的板栗,并将其命名为“天津甘栗”,却不知道他们喜爱的美食“麻婆豆腐”也和天津菜有关。“津门粘子肉”不仅使用肉末,里面还有较大的肉片或肉块,对于喜欢大口吃肉的北方人来说更加过瘾。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目前在天津,只有高档津菜馆才能吃到正宗粘子肉,天津的平民老百姓是吃不起的。制作粘子肉过程中的拌肉末成型的津门粘子肉大概《食戟》的作者,在考证麻婆豆腐的时候,发现了它跟“粘子肉”之间的关系——即很像狮子头的大肉丸,也想到了“狮子头”,所以发明了“肉丸包咖喱”这一菜式,并将这一话起名为“太狮少狮”,中华文化融入的十足,然而功夫下的还是不够,没有考虑到“牛肉”这一要素,以及咖喱和正宗川味的融合。狮子头麻婆豆腐,其实就是把麻婆豆腐和它的鼻祖“粘子肉”结合起来如果幸平创真用牛肉做的麻婆豆腐,打败猪肉做底料的久我照纪;或者创真发觉“津门粘子肉”这种做法,用另一种正宗中华料理获得“月飨祭”胜利,而且,粘子肉外形酷似狮子头,还贴合了下一话“太狮少狮”的标题,亮点应该会更加突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