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中的留守儿童“冰花男孩”已经北京三日游完了。在北京亦庄唐阁影院,看侗族留守儿童故事片《天使的声音》的观众,只有我一个。我这个观众还不是真关心这个题材,而是来写影评的。(这一天,是2018年1月22日,周一。)杀鸡讲爱心,我应该给片子打10分。讲观感,根据小学生日记“我的梦想为什么没实现”拍成的流水账,4分。讲真相,你把“冰花男孩”的日常拍成电影,也就是这样。一家6口,父母在深圳打工,奶奶半瘫,三个娃留守。大娃是姐姐,唱歌好,拿了全班第一。二娃是弟弟,爱唱歌,总跑调。三娃是妹妹,也唱的不错。日常困难,靠邻里互助,不敢杀鸡,猪跑了,半瘫的奶奶要拉屎下不了轮椅,打错电话去了深圳儿子那里。日常关怀,靠老师,春节父母都没回来,年夜饭是老师帮忙招呼一群留守儿童团餐。小灾小难,靠村政府,老房漏雨,村长组织村民抢修危房;奶奶住院做手术没钱付押金,村委会担保,担保外出打工的村民能出得起手术钱。大灾大难,靠警察,二娃被拐卖,差点被割肾。幸福来的快,靠舆论,爱唱歌的二娃,因为想找个老师教他唱歌,差点被拐卖割了肾,舆论大哗。社会各界献爱心,媒体组建了一个留守儿童歌唱团,请孩子们去深圳,跟父母团聚,学唱歌,登台演出。二娃,去了。爱心焦点是他。三娃,也去了。她的歌声像天使。大娃,没去,没法去,奶奶没人看,她继续留守。姐妹【备注】#天使的声音#制作成本:850万。编剧、制片人,苏曼华。执行制片人,@义工作家袁子弹正在宣发袁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