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纪录片最合格的是它的音乐,审美到位,传达了恰到好处的内敛的“历史的忧伤”。斯洛文尼亚的音乐人,也许会懂得中国人的无奈吧。为什么忧伤,因为现实并不能让我们对历史客观起来,反而感到陷入一个莫比乌斯环,中国永远走不出自怜般的自我凝视,又常常被自身的缺漏与外界的荣光而惊吓。循环往复,没有出口。历史我不懂,哪怕是清史,谈谈纪录片本身。庄秋水作为总撰稿,为自己安排的戏份好,自然流畅,让人不得不忍受她的口音。而其他嘉宾是个什么角色?许知远、周轶君还采访了一下,最后一集的嘉宾对着镜头念稿子我要尴尬死了好吗。庄秋水你这样真的不好,严重牺牲节目品质,就为了你自己出镜?那你倒是把其他嘉宾的位置安排好啊,人形道具和航拍坐标就是嘉宾定位了?解说词质量参差不齐,有的水的啊,恨不得对仗来撑时长,第四集解说词又特别硬、刚,信息密度大,衬得其他几集都没那么有文化了。镜头设计就更土了,还是老专题片上航拍的路子,大国崛起范儿的镜头语言。要是我来拍,我会多拍现存文物的特写、中景、今昔对比,绝不会上这么多航拍,特别是带着嘉宾的航拍。你又不让嘉宾表达感情,用镜头带着嘉宾在大自然里转圈是个啥意思呢?动画效果不错,但是风格偏“西洋画”范儿,这个范儿可以有,但你来点我大清风格的对比一下嘛。历史资料找得不够,好多都是看了太多遍的影像资料,这是策划的责任,影像资料整理太不够,讲袁世凯居然要用《走向共和》的镜头,你这可是收费纪录片,版权买了没啊?我知道现在流行把照片做成3d效果,还可以动,不过有的真的犯不着。但是,吐槽归吐槽,视听语言的落伍和审美不到位(其实在国内已经不错了),完全不能掩饰这部脱离中央体系的纪录片的耀眼的优点——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史料审慎的选择,这才是历史纪录片的第一步,有了这个打底,比BBC强也不是痴人说梦。史观对了,审美自然能跟上,恰如本片的斯洛文尼亚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