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看了30分钟,要不是凯奇那张许久不见且略显发福的苦瓜脸,我真会觉得,是我下错了电影。俗话怎么说来着?“一定是我打开方式不对。”没想到这部《曼蒂》是这样一部片子。一句话,不推荐大众看这部电影。不推荐不推荐不推荐,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虽然个人对本片评价不错,但属于意外收获。我是个B级片粉丝,尤其是7、80年代那些亚文化的邪典片很痴迷,这部《曼蒂》是这样一部风格的作品,其实其实比较符合我的重口味,但我深知这种风格和内容的玩意儿,普通影迷是接受不了的,谁看谁知道。这并不是在diss大众审美,因为《曼蒂》就是一个粉丝向的东西,其中所表现的内容来自于一些产生于特定时间、形式和风格有着强烈标签化的作品。只有这些作品的粉丝,或者曾经接触过这类电影的观众,观赏本片才会有代入感、有feel。否则,就这片前半部分那腾云驾雾的氛围,慢的要死的节奏,不被喷死才怪呢!但之所以很多朋友去围观这部电影,主要还是在于围绕该片这个关于“尼古拉斯·凯奇凭借此片咸鱼翻身”的噱头。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昔日“批片之王”凯奇兄,关于他“狂接烂片为了还钱”想必诸位早有耳闻,其中版本好几种,这里就不再赘述。但最重要的是,这位在近5年内拍了一大坨烂片,昔日奥斯卡影帝、性格男星、动作明星堕落到如今地步,这是事实。而之所以出现“凯奇翻身”的说法,主要在于《曼蒂》迄今为止超高的口碑。。。仅限海外。。。该片最早见于年初的圣丹斯电影节,狂收好评,烂番茄评价一度100%。如今电影已经在北美小范围公映(9月14日),各大网站的评分也趋于稳定,来让我们看一下。烂番茄。来自各大媒体和影评人,新鲜度95%,且爆米花指数也有80%。MTC,如图,比起媒体评价的81分,用户评价也有7.6比起专业电影网站,更加大众化的IMDB有7.4分,注意打分者仅有2000多人(上述均为截止发稿数据)。以上数据和打分人数说明一个现象,这片还是小范围流传。再来看我们的豆瓣网,不及格。我想随着打分人数的增多,这个分数还会更低。问题出在哪里?回溯近几日围绕这部电影的话题,大众还是被带偏了节奏。昔日影帝、如今的堕落之王,好不容易有了一部“能打”的片子,加上凯奇叔在内地的影响力(没办法,从VCD时代开始,他的作品流传太广了),让大众自然关注起这部口碑很高的电影。再加上一些网络营销号的煽风点火,想必之前大肆鼓吹“凯奇依靠这片翻身、逆袭”的段子手们,80%都没看过这片。结果间接拉升了《曼蒂》的在大众群体中的热度,包括我也是这样。早就知道这片口碑爆了,一直想见识一下。估计很多朋友围观了本片的“真容”之后,都跟我一样是懵逼的。因为我们都抱着看《极速特攻》的态度来看关注本片,结果发现满不是这么回事,自然会有“落差感”,爬得越高跌的越惨嘛!但为什么这样一部大众不喜欢的电影,获得这么高的口碑呢?其实我们都忽略了一个问题。这片在哪儿爆棚的?第35届圣丹斯国际电影节,这个电影节是传说中的“独立电影节”,无论是获奖还是参加展映的电影,都是非常小众的片子。来让我们看下今年都哪些电影获奖了。这些电影,别说看过,大部分都没听说过。而且我的观点相信也有一定代表性,这些片子不出意外是不会碰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很多都是非主流艺术片,不是大众的菜,也别跟着裹乱了。而《曼蒂》恰恰是从这样的电影节里走出来的,可想而知,之前我们方向就被带偏了。这种复古情绪很重的风格化的作品,包括其中的蒙太奇效果运用,容易被学院派接受,就像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的《亡命驾驶》,是西方黑色电影的风格的写照;还有乔治·米勒《疯狂的麦克斯4》,是大开大合B级片的风格的极致化复刻。所以不难理解《曼蒂》在专业人士眼中高水准了,再加上西方邪典电影的粉丝群体,很显然,这一次学院派又一次的跟大众站在了对立面上。而且,不得不考虑,西方这些邪典电影,在东方培养起来的粉丝,远不如西方粉丝群体壮大,所以在我们这边,这类电影就更小众了。话又说回来,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是纯属意外,因为我本身就是这类邪典作品的粉丝,在一个本不属于我心属范围内的领域,发现了一部我偏爱的作品,这叫歪打正着。导演绝对是个B级片电影粉丝,因为《曼蒂》这部电影,可以看做是一部致敬类作品,容纳了太多特定电影的风格和模式,简单的复仇故事,阴郁,老套,迷幻,真诚。可惜影片成了自身空虚的囚徒,用情绪和借来的大胆的暴力风格取代了感情。说白了,导演想得太多,各种致敬,昔日邪典电影一箩筐的一把抓,风格多样,反而没有了自己的风格,这是本片的缺点。比如前半段光影效果下如嗑药般的迷幻色彩,曾经常见于各种亚文化电影中,70、80年代尤为流行,这种风格一下子让我想到了大卫·林奇的恐怖片《妖夜慌踪》,当然展开一点,关于梦境那段,勾连起《穆赫兰道》也是没有问题。(《妖夜慌踪》剧照)而片中涉及到的邪教部分,尤其是女主角曼蒂被抓后,在邪教头子情节的摄影和风格,熟悉恐怖电影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这是典型的意大利铅黄电影风格(GialloFilm),那种怪异的表情特写和氛围,比如马里奥·巴瓦的《黑色安息日》就是这样(各位抱歉,Giallo片小弟看得不是很多)。而且跟开场30分钟迷幻感是有差异感的,这就是该片风格杂糅之处。铅黄电影(GialloFilm)。因为这些影片的素材大都来自那些铅黄色封面的犯罪小说。虽然情节模式都差不多,但铅黄电影却成为意大利最具邪典意味的影片类型。首先,它们很功能化:血腥、色情、露点场面一个都不能少;其次,它们非常残暴,对死亡过程有着详尽写实描绘的癖好,而且大多具有SM倾向,尤其喜欢虐待女性洁白丰满的肉体;最后,铅黄电影从不雷同,有注重血腥效应的,也有注重悬疑气氛的,各有各的风格。(《阴风阵阵》剧照)达里奥·阿金图使铅黄电影享有世界声誉的大师。他的《阴风阵阵》最有代表性(今年有翻拍哦),虽然是恐怖片,但无论视觉和听觉风格都很先锋。画面大量使用色彩鲜艳、反差强烈的几何图形,造成浓厚的巴洛克风格,而哥特味道十足的电声配乐,以及诡异灵动的灯光,更强化了妖艳的气氛。以至于比起这些,美女们惨遭开膛破肚的视觉冲击力,倒在其次。更明显的在于后半段,如果说前半段沉闷,后半段复仇开始则爽爆。后半段血浆飞舞的风格,属于西方剥削电影中的Splatter类型。splatter是喷血的意思,基本概括了该类电影的形式,四处可见血浆的喷洒,脑浆迸裂,内脏和断肢满天飞。Splatter指的是专门为了突出血腥刺激而拍的电影。1963年的《血的盛宴》血浆电影的鼻祖,是让Splatter正式独立为一个亚类型,随后的《恶魔假发屋》和《血腥魔术师》等片都是典型的代表作。由于无须严谨的故事情节与镜头切换等低成本原因,Splatter的血腥残酷场面大有泛滥之势。比如在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的食人族系列伪纪录片,日本的《豚鼠》系列,没有很血腥,只有更血腥,越是血腥越是能引来观众。(《天使丧尸王》剧照)Splatter电影对后世恐怖片的影响很大,比如《群尸玩过界》和《鬼玩人》这些著名电影其中都有Splatter元素在里面,而且Splatter电影与另一个亚类型slasher电影(杀人狂虐杀类)结合的越来越紧密,比如《电锯惊魂》这些杀人狂电影。而昆汀也是非常喜欢这类电影,在《杀死比尔》中的百人斩大战,要是放在其他电影里估计纯粹为追求美观和大场面,可昆汀却利用了Splatter元素,结果变成了血腥盛宴。参照如上示例,这类电影带有强烈感官刺激的splatter风格下和欲扬先抑的故事模式,后半段除了爽快之外,更有对昔日B级片的模仿。比如凯奇大叔那个角色说自己住在自水晶湖,这个地址,是《十三号星期五》里杰森的老家,后半段凯奇走得就是杰森路线,拿着大片刀砍人,临近结尾大战的电锯PK,走得又是《德州电锯杀人狂》的风格。还有那些嗑药的邪教徒,如肉体苦行僧的设定,明明就是黑暗艺术家克里夫·巴克最擅长的,无论是电影《猛鬼追魂》还是手办《扭曲的灵魂》,太典型了。(《扭曲的灵魂》之吊瓶)除了上述这些,我还看到了澳洲恐怖电影《恶魔客栈》(InnoftheDamned1975)、韦斯·克莱文的巫毒电影《蛇与彩虹》,山姆·雷米的《鬼玩人》,乃至新世纪库斯·邓斯坦《夜魔》《藏品》的影子。《藏品》但综合表现之下,本片还是Splatter电影与slasher电影融合下的产物,代表80年代盛极一时的杀人狂类邪典电影,对美国中西部内陆地区(比如印第安纳州、伊利诺伊州这些),印第安人原住地的文明与荒蛮,神圣与邪风之间的对立描写上,也很有代表性。但这样以来,该片各种致敬和模仿,风格杂糅,反而没有了自己的风格。举个例子,昆汀《杀死比尔》之所以经典,不单单是其中融入了B级片、Splatter电影、香港邵氏片、西部片等大量致敬元素,更因为该片有着自己主体“昆汀式”风格,上述元素只是噱头而已。但这部《曼蒂》却喧宾夺主,这些致敬的风格和元素大荟萃,反而没了自己的风格,这就是该片最大的问题。喜欢归喜欢,有问题还是要指出。综上,归纳一下,《曼蒂》只是小众粉丝的狂欢,却是一部会让很多观众失望的作品,本体还是一部“艺术片”。但是,一些观众,其中不乏一些之前带节奏的营销号,反过来说电影“评分口碑不靠谱”,甚至有“烂番茄刷分、收买影评人”的说法。各位,你要说迪士尼漫威电影,存在公关行为的话,或许有人信。尼玛这么一个独立电影,要啥没啥,收买个屁啊。喷归喷,觉得不好看可以骂街,但别乱扣帽子。最后,尼古拉斯·凯奇能否评价此片翻身?不可能!终究还是小众独立电影,你可以说他有翻身的苗头了,但还差着远呢!本来人家就演个小众cult,结果在国内就莫名其妙的成了翻身之作,引得这么多人关注,本身是不对的。但什么时候等他用一部主流电影,类似里维斯《极速追杀》那种,叫好叫座重回观众视线,那时候才叫翻身呢!首发于公号:电影文酷dreamcrowfl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