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本来是应该发在个人日记里或者某个别的小角落里,但是我还是选择发在这儿,因为纯情既然是我耽美的开始,那么拿它来做我耽美的完结,也不过分。我刚入腐门是我大四上学期的事,那时候毕业论文、课业考试、出国准备让我身心疲惫的时候,我依然看耽美看到晨曦微露。我的腐龄满打满算也不过一年,但我觉得这年龄大概永远只会停留在一年,不会再往上涨了。看耽美对我来说是一件情青春年少美好的回忆,但是同时也是一件复杂的事,复杂包括心理上的巨变(生理是没有==),对某些事情的态度以及立场等等。我最开始接触的是《纯情》,两季一口气看完还觉得不过瘾,接下去是《世初》,《眷恋你的温柔》,再接着是一些比较沉重的,如《冬之蝉》、《间之楔》,发展到后面,一些小众的,特别裸露甚至打马的都尽数收入囊中。到最后只能用“无法自拔”来形容,“无法自拔”来自对这个陌生世界的好奇,同时也验证了一句老话“好奇心害死猫”。两三个月之后,基本能看的都看了,但是还是觉得“呀,这个领域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发展,作品不可能只有这么一点”。在不断搜索的过程中,也慢慢开始接触些影评,影评让故事的主线和人物心理变化更加明晰,也打开了我认知的新大门和天生爱幻想的大脑。历史上留存下来,为人赞颂的大多数都是悲剧,耽美也不例外。悲剧总是能毫无理由地抓住人的心,引发人一阵又一阵的思考。《见之楔》在我我身上充分验证了这个事实。接着便是强烈的角色代入,不仅仅是大脑入戏主角,连配角也是一个一个的入戏,想找到一个故事逻辑的缺口,改变人物的命运,但都是徒劳不得。“我垫着脚期待着走廊上幸福的足音,但是希望缺落了空”(太宰治),“…的夜晚,散发着与和暖的春夜不相称的寒色”(夏目漱石)。时间久了之后,现实似乎在摇晃,影影重重,找不到生活重心;那边才是真实的世界吗,但看到的太阳还是现实中的那一个,感受到的微风也依然是现实中的那一阵。(现在回想尼玛那时候入戏入的真是,太过分太过分太过分了!请原谅我的玛丽苏!我也觉得太过分,太不要脸了,深度中毒典范)最严重的时候这样迷迷糊糊过了两个礼拜,时间也浪费了不少,我开始向外界寻求帮助。但是大部分人都跟我说“没关系啊,你的爱好嘛,想看就看也没什么关系吧”“哎呀,你当小黄片儿看不就好了,别太在意”“耽美也没什么特别的吧,你怎么会这样,要不看看少女漫转换一下心情”“没事的啦”云云。直到直到直到最后接触到一篇(看起来不那么严谨的)学术性文章(给我推荐这篇文章的lady也觉得我这日子很难熬,自我怀疑否定都不是什么正能量的词),作者是北大社会学系的学生/老师(具体记不清了,题目是《腐女和我们的时代》,文章把耽美概括成“在封闭的社会环境下滋生出的“略微病态”的少男少女情爱思想启蒙运动”,也详细罗列了腐女们的心理状态,指出中国腐文化的发展是日本不完整的复制与浓缩,更是打了认为“耽美与推动社会对同性恋的认同有必然联系”的人们两个响亮的耳光。虽然我一直主张的是自己的幸福自己的生活应该由自己定义,不需要别人指手画脚,因此对同性恋一直都没有敌意,但是看完之后我还是感到惭愧。我不能否认我曾经想过把这两者混淆等同,我也被自己暴露出的,连自己都一时无法接受的丑态震惊(我害怕成为文章里描述的那样)。后来我跟我的老师讨论过这个问题,我表达的意思无非是我很害怕让别人知道我在看耽美,我觉得很自卑。她跟我说你还很年轻啊,InGermany(sheisGerman)youngpeoplealwaystrythingsout.后来慢慢慢慢就缓过来好多,一直到现在。我现在还是喜欢纯情(但是纯情3大概是我看的最后一部耽美了),还是喜欢世初,还是喜欢冬之蝉,还是喜欢间之楔,我喜欢的东西没有变,但是我不再享受它们带给我感官上的刺激。我继续喜欢,是因为我依旧喜欢它们的画风,喜欢声优的配音,喜欢合适的配乐,喜欢人物的情感创伤,我不再因为它们是男同性恋的题材而喜欢它们,而是因为,它们在我心中,本身就是优秀的作品。对耽美沉溺的告别,也是对我青春年少的告别。我受虐倾向严重,走出阴影之后我还叹息还感慨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