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先生意》剧情引见及幕后花絮中国电影与连环漫画结缘始于1934年,事先天一公司老板邵醉翁别出心裁,将叶浅予在《时代画报》上连载的漫画《王先生》改编成电影。与此齐名的中国连环画电影的另一个经典题材就是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半个多世纪以来,先后摄制了据此改编的《三毛漂泊记》、《三毛先生意》、《三毛从军记》等三部故事片,遭到观众的欢迎。该片更根治于诙谐戏这种戏曲剧种。1921年文明戏演员王无能在一次堂会中,扮演了单口的诙谐节目,遭到欢迎,不久便挂牌演出,初名“独脚戏”,后称“诙谐”。接着有江笑笑、刘春山等崛起,三人作风各异,有“诙谐三大家”之称。30年代,演员队伍不时扩展,演出方式亦由单人开展为“双档”和“多档”。40年代初,江笑笑、鲍乐乐、杨天笑、赵宝山等诙谐演员结合文明戏演员,在苏州演出整本大戏《一碗饭》,这是由“诙谐”开展为诙谐戏的第一个剧目。诙谐戏擅演喜剧和闹剧,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征,考究情节诙谐、扮演夸张。剧中人物杂用各中央言,唱调吸收南方戏曲与曲艺的声调,以及官方小调、盛行歌曲等。原有剧目大多取材于官方笑话、社会旧事,或改编文明戏剧目。20世纪30-40年代因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