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评价影片中拉吉夫妇的对话剖析了印度社会重视教育的根本原因:好的教育能让孩子取得优势,爬上更高的阶级,这和中国人理念中的“起跑线”,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电影里的喜剧部分,多数发生在拉吉夫妇假装一个他们不属于的阶层时,他们在上流阶层有无法融入的窘,在贫民地区有无法融入的苦。这样的巨大反差为观众奉献了足够笑料的同时,更是深刻反映了印度阶级间的巨大贫富差距。其实,该片令人深思的已经不仅仅是教育制度的问题,而是阶级固化的现象了。《起跑线》探讨了印度的教育问题,却再次切中了中国观众的“起跑线”之痛。该片用一种印度电影格外擅长的戏剧化演绎去触碰最坚硬的社会现实,夸张手法没有削弱它的真实感。影片的前半段竭尽浮夸搞笑之能事,与拉吉夫妇打入贫民窟内部的生活形成强烈反差,也让后半段的故事更有人情温度。反面评价从编剧技巧上来说,《起跑线》花了太多篇幅表现拉吉夫妻为升学而不断牺牲的紧迫感,却并未注意到父母与小孩的互动关系,对女儿皮雅身上的性格特征的塑造几乎为零,着实有些遗憾。该片对种姓制度批判的隐匿,导致电影后半段几乎成为贫富差距的社会讽喻片,导演使用了比较直白甚至不经推敲的“遁入贫民窟装穷求得入学名额”桥段来推进叙事。拉吉一家与邻居的关系及互动场景颇带些笑中有泪的笔触,但都点到即止,如同最后拉吉身份被揭穿的戏码一样,充满了多而无当的拼凑误会,令人物关系始终停留在表层,无法深入进行。这就是《起跑线》令人感到尴尬的地方,一方面,影片构建起一个迫不及待的抬升“起跑线”的预期情境,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装穷的闹剧来呈示片中人物的不良心态,以及学校或教育制度本身的黑幕及种种问题。前者开门见山、贯穿始末,后者则如同影片想要揭开的急躁心态一样,大干快上,脱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