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对这部电影毫无期待,以为是部浪费资源的主旋律,没想到居然很有几分韵味,非常值得文本细读一回。当然,我没有入微的分析能力,对中国农村也不够理解,只能大而化之的谈一些个人看法。《卒迹》的故事取材于真实人物,河南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的党支部书记李连成要建“全国第一个村级市”,这则报道引起了制片人的注意,于是找来了编剧深入生活采访采风,在现实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卒迹》的剧本。成片之后,李连成本人也看了《卒迹》,他对影片评价挺高,首先指出影片中的故事全是实际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其次,他也笑吟吟的说编剧导演对现实描写的“很温和”,因为真实的矛盾冲突比这要剧烈的多。西辛庄——片中的西庄让我想起华西村、南街村等富裕村社的故事,基本上就是一个能人带领着村民致富,走向共同富裕的路径。影片描写了建过以来六十余年的西庄历史,说是一个乡村的史诗,倒也不为过。在影片一开始介绍建国以后农村的贫穷状况时,就用了“大饥荒”一词——看看微博上“五毛”和“公知”们关于这段史实的争论,我不得不说,这个用词在一部主旋律电影里相当掷地有声。此后的表现也有不少尖锐的地方,譬如在文革时期,小李二卒(李连成)问他爸爸:“为什么资本主义有肉吃,社会主义没肉吃?”爸爸立马呵斥:“这是毛主席操心的事情,轮不着你管!”又譬如,在改革开放后李二卒取得了村干部的信任,想推他入党,领导问村干部为什么要这样做,村干部答:想让他当村支部书记,所以得先入党;此外,李二卒的恩师一路从镇长当到县长,一直在官场支持他,否则李二卒不会用今天的成就,这一点影片也没回避——类似这样的细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二卒敢于吃亏,而且有一往无前的“拱卒”精神,他通过推广大棚种植、开办乡镇企业等方式,让西庄迅速富裕,并大刀阔斧的拆掉原来的住房,建起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整齐划一的农民住房和宽广的街道,让西庄有了城市的感觉。在此基础上,李二卒在片中有句名言:“石家庄是个市,西庄怎么就不能建个市?”细细思量,此话不啻一句振聋发聩之语,实际上是对城乡二元体制进行了痛斥,李二卒觉得不公平,也就是对几十年来剥削农民建设城市的政策的不满。当然,此举也迎合着时下中央大力倡导的城镇化进程,也不算大逆不道。李二卒根本没念过书,字都不大识,这也是李连成的真实写照,他就是凭着农民的机灵、狡黠、淳朴和坚韧,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而片中体现出的土气和城市白领们看不上眼的农民审美品位(最后西庄的建筑群),正是农村的现状。当年,费孝通先生一本《乡土中国》剖析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本相,虽然进入了21世纪,一方面互联网新经济来势凶猛,城市拔地而起,另一方面,中国实际上还是一个乡土社会,有人曾说过一句话糙理不糙的话:“上了网的义和团还是义和团”。要深刻的理解中国,必须理解中国的乡村。从这个意义上讲,《卒迹》提供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银幕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