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央视电影频道播过的电影,每年中国都有无数这样的小成本小制作的电影诞生,或勉强收回成本,或干脆一直默默无闻被埋没,《一百万》可以算是其中之一,却因为本人对杨雪的极度喜爱和最近几年朱雨辰同学的迅速走红而开始充满“小试牛刀”的意义。认真地看了两遍《一百万》,发现它没有很多人觉得的那么差,也确实没有很多崇拜者说的那么好,按照教影视艺术的老师的方法,可以说,整部电影的节奏运用十分成功且充满着向西方独立电影致敬的意味,但同时,整部电影不管是赞也好骂也好,不得不指出的一点就是,全片整体的节奏显得极其凌乱。个人归结有如下几个客观原因:1.导演的实验心理太强,这点是好事,《一百万》虽然不能说是近几年国产电影中具有学术或商业地位的好电影,但其中很多段子的应用相当显导演和编剧玩噱头的功底。实验心理带来的负面后果是,作为并不完全成熟的导演,一旦实验失控,那么看者会产生强烈的恐慌,这样的恐慌并不是恐惧,而是一种思维上的混乱直至疲倦,比如本片中多次涉及到主人公的幻想和对未来的构想,前面几个噱头玩得相当成功,但到最重要的收尾阶段时,突然又陷入了中国电影的叙事怪圈,即逻辑性的丧失和时间空间的混乱,既展望到了老年儿孙满堂却突然转回来用只生了一个孩子的棍子和鸽子夫妇买彩票来结束,往前走的节奏突然又被硬生生地拉了回来;2.背景环境的束缚,本片照例是部京味很足的片子,整体色调和叙事方式到处显现着这座城市的特点--现代又无比传统,京味的电影大家都看过很多,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十七岁的单车》,到大大小小的历史影视作品,很大一部分的情感束缚就是,主人公充满着细腻的情感,渴望并且胆大着,却因为这座城市可怕的韵味而被扭曲着,每个人说话都是大着嗓子跟个爷们似的,结果做的事情扭扭捏捏小打小闹,一副超级矛盾体的德行。虽然很大层面上这样的矛盾正是戏剧冲突的精华所在,但总有一种让非京城文化观众觉得压迫和说教的自卑感。另外一个环境的原因是具体时代,这是04年获奖的电影,拍摄于03年,正是非典时期,我完全有理由相信这部电影在美国某比赛评比中得到最佳外语故事片奖很大部分是因为这个原因被选送的,片中许多小细节透露出来的东西都有抗击非典的影子,比如说鸽子爸爸突然出了意外,居委会大妈自发组织起来为她们家捐款,比如在某一抒情段落中那个扎眼的宣传标语,比如最后出现的那个彩票销售的名头,竟然会给人一种立马从小市民的恋爱上升到为国家捐钱出力的高度,有政策的打压,只是用在非商业电影里,实在有点太明显,无情地破坏了导演的一番创意。《一百万》让人最不爽的地方就是摄像,运动镜头没有任何美感可言,晃得人恶心,很多搞笑片段的构图没有任何创意,最要命的是后期调色相当失败,让本来就苍白的北京环境显得如同摄影棚布景一样死气沉沉虚假无比。但话说回来,《一百万》有相当多给人印象很深的东西是许多试图描写城市中更为复杂的人性关怀或者更大的对社会的彻底抨击流派导演所忽略的,除了对城市中贫富差距的讽刺外,其它全部笔墨都在写棍子和鸽子的爱情故事,主题是金钱对爱情的影响,这在这个越来越物质的社会,人们考虑爱情把金钱的位置一提再提的社会中显得更有现实意义,并且导演是用一种尽量轻松诙谐的充满年轻人活力的角度来讲故事,单从这一面来讲,许多快节奏的情节跳跃还是可以被接受的,而这样的主题,至少对我来讲,是看着很喜欢的。片中很大的一个噱头就是棍子房间里贴的鸽子的巨幅艺术照,这个傻傻愣愣的北京青年被朱雨辰演得活灵活现,虽然还有很多表演功力尚未成型,但光从角色总体塑造把握上,朱雨辰骨子里的东西就已经占了百分之七十了,所以还算是成功的。这张艺术照多次出现,甚至在结尾两人白头偕老的构想中也一直存在,那是一种对美的尊重和爱护,很多人都同意把女方的美作为爱情的一种形象,把男人对这种美的膜拜作为喜爱的原因,导演正是把这种膜拜直白地表现出来,瞬间男女主角和观众的距离就会近很多;而作为女主角的杨雪(哇,杨雪...),这是她到目前为止唯一一部电影作品,也是和朱雨辰演对手戏的两部作品之一,那时她应该还是从北影刚毕业,表演专业的学生气还很浓,因此很多地方的表演并不如人意,和朱雨辰一样都显得稚嫩,但同时和朱雨辰一样,她的一颦一笑透露出来的美感却是很多演员演或者装不出来的,她天生的那种“水质”和“楚楚”弥补了演技上的不足,有人说《一百万》的选角是个很大的败笔,我只能同意一点点,因为作为一个整体都有进步空间的剧组来说,它有一个对自己的定位和评判,没有越界也没有标榜,然后一定会进步。关于抨击现实贫富的问题,想必是个愤青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我就不罗嗦了,再次说一句,出于对杨雪的喜爱,这是我近年来唯一一部完整认真看两遍的国产片,出于对杨雪的喜爱,我不给电影下总结,只是希望再次看到刘君一、柴飞的优秀作品,再次看到杨雪能在电影银幕上展示自己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