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三角地》是根据北大曹文轩教授的中篇小说《三角地》改编的,但是坦诚地说,这个改编不是很成功。我个人认为原因有以下几个:1、台湾导演选择在台湾拍这部电影,在语言上就有一些隔膜感,这并不是否认台湾导演的能力,只是台湾普通话的发音在普通人听起来不是很舒服。另外,许多的电影具有一种原生地的美,表现这种美是需要有原生地环境的烘托的。这部电影如果放在大陆,放在曹老师的家乡江苏那里去拍,或许会更好。2、电影对小说的改编比较大,其实改编就意味着改变,但是既然有原文本,就应该借鉴原文本的许多地方。这部电影改的幅度比较大,很多重要的情节都被改掉了,比如:“我”(故事中的长子)帮助大弟去玩足球,最后一家人从大弟的成功获得了自信;“我”为了帮助二弟提高成绩,通过走街串巷收购破钢笔转卖来挣钱给二弟请家教……其实小说中的“我”是改变这个家庭的核心人物,而到了电影中,许多的改变其实是自发完成了,情节上不够自然流畅。3、再来说主演,因为“我”是小说的关键人物,所以电影中男主角的选择就要格外注意,但是电影最后选定的男主角却与小说中的描述相差比较远,小说中的“我”应该是带有非常大的痞子气,但是又有不甘心槽糕生活而希望有所改变的阳光一面,所以应该是一个善良、阳光、进取但又忧郁、自卑的一个痞子青年,但是电影中的男主角似乎只在第一个方面有所展现,缺少了后一方面的表现,人物显得很不丰满。女主角的选定还可以,因为毕竟不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但是女主角的表现不够流畅,很多地方的衔接是有一些生硬的,所以对比小说人物,也是要打折扣的。最后我想说,曹文轩教授的写作秉承了中国古典文学中“言不尽意”的传统,同时对于人性也有很高的反思和考虑,所以电影在表现这个故事的时候或许缺乏一些理解,所以很多地方表现得过于写实了,事实也表现得过于琐碎了,反而给人“一览无余”的感觉,至于留给人们反思的东西则相对较少。其实我倒是觉得不论何种艺术,包括电影,同样可以利用“状难写之境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审美方式去展现。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观点。PS:曹老师的电影改编了两部,一部是《草房子》,一部就是《三角地》,而前者的表现或许更符合曹老师本人的审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