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自由之路从那个完美的片头一直到AlPacino那个让人回味许久的背影,160分钟,欧式电影的节奏感和戏剧张力好比在夜色掩盖下的暗流,你可以体会到冷静的叙事风格压抑不住内心的暗涌。同《肖申克的救赎》一样,这是一部纯男性题材,却远无前者如此出名的电影。很久没有看见好莱坞拍出如此有血性的电影了,很久没有花超过两个小时的时间看一部酣畅淋漓的电影了。几天前,有个朋友问我,为什么《纽约时报》会去质疑为美国带来8块金牌的菲尔普斯涉嫌作弊,为什么一家美国媒体会对一个美国式的“民族英雄”紧咬住不放?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作为国人,假设刘翔未退赛,甚至以0.01秒微弱优势取胜罗伯斯,你能想象中国有哪家媒体会去讨论刘飞人的胜利中有没有猫腻吗?中国媒体人和西方媒体人对“新闻”的理解根本上来源于两个体系,这一点即使对新闻学一无所知,相信也理当了然于胸。中国新闻理论中的“党性原则”和“为共产党的执政做好舆论引导”这两条根本使命在美国的任何一本新闻教材中几乎都看不到,更不用说国内的主要新闻学院校(如复旦和人大)已经把“我们要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这样多少带有些反讽意味的话正式写进了教材。老外可不管那么多,对他们来说,搞新闻,无非就是赶到现场、弄清楚发生了什么,然后尽可能客观地把真相讲出来。他们只对观众而不是政府负责。老百姓经常用“喜鹊媒体”(意指其报喜不报忧)、“乌鸦媒体”来区分中西方新闻观。当然国内媒体的新闻从业态度比较容易让“老百姓喜闻乐见”,觉得形式一片大好。背后的曲折和无奈,广大观众也心照不宣。于是,有些人抱怨一句,“中国没有新闻自由。”试问一句,一个国家的所谓“新闻自由”,难道像石油矿产一样理当生而有之吗?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相对的自由是必须付出努力通过争取得来的。过去的美国有过麦卡锡主义,有过种种新闻管制,甚至政治压迫、取缔反对党、冷战时联邦监狱里关满政治犯,一切情况看起来都好不到哪去。但是现在呢?所谓自由权是天赋的,但若没有争取,也就没有自由可言。独立宣言作者杰弗逊说:“一个人不能指望睡在鸭绒被上被人从专制抬到自由去。”电影《TheInsider》讲的就是这样普通小人物争取自由,坚持真理和良心的故事。记者LowellBergman和Wigand先生从一开始就清楚他们将会面对些什么。当对手是某种体制或某个庞大的利益集团时,往往实力对比悬殊,往往过程很艰难,有时我们会想放弃,有时我们会丧失勇气。但到头来,为了自己的信仰,还得硬着头皮走下去。千百年来,一成不变。总是螳臂当车,鸡蛋撞石头——理想主义很傻,不是吗?是的是的,我的确很傻很傻,但是很抱歉,我还得坚持下去……不是为了理想主义,而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你问,Wigand先生,你算不算英雄。对不起让你失望了。我不是《角斗士》里一夫当关的饶勇将军,也不是《美丽心灵》里患了妄想症的数学家Nash,我只是小人物,碰巧知道内幕的小人物,彻底的草根。所以他们威胁我时我发抖了,那些大人物,他们捏死我如同捏死一只苍蝇。但还有更可怕的,最大的压力是来自内部,来自那些我爱的人:失业、被停掉的医疗保险、同妻子间无休无止的争吵,对我的孩子的威胁……而我的呐喊却没有反应,得不到任何回声,我感觉若置身茫茫荒野里束手无策,为一些不认识我甚至大概永远也不会理解我的人牺牲一切去打一场不可能打赢的战争……如果你问我值得不值得。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值得。——......andhaveyouwishyouhadn'tcomeforward?Youwishyouhadn'tblownthewhistle?——Yeah,therearetimesiwishihadn'tdoneit.Therearetimesifeelcom..compelledtodoit.Ifyou'daskedme...wouldidoitagain,doithinkit'sworthit?Yeah,ithinkit'sworthit.节目顺利播出后,Lowell的妻子对他说,亲爱的,你们赢了。“赢了?但是我们又赢得了什么?”不错,对很多人来说我是傻瓜,有时我承受的压力与痛苦,局外人难以想象。但是你问我赢得了什么?我赢得了尊严赢得了自己的良心,赢得了小女儿可爱的会心一笑……我赢得了一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小人物的人性光辉有时更持久,小人物的挣扎故事有时更让人感动。就是在这样的USA,有这样一个个阿甘式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才会有诞生李普曼的土壤,才会有揭发水门事件的勇气。这样的小人物无处不在,相信我国也不例外,有时他们的声音很微弱,他们奋斗我们看不到,可他们还在咬牙坚持着。因为他们明白,哪怕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有时仅仅是一支小小的蜡烛,也足以带来温暖和希望。《TheInsider》实在是一部中国媒体从业人员应该去看看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