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落罢,我和朋友齐呼“好悲情”。 电影席间,影院外的朋友问我观感如何?我直言,“是一部不在电影院就看不下去的电影,也是一部看下去就舍不得走神的电影。” 前半句话,或许是因为电影悲情的社会底层人民刻画的基调,违背了我看电影寻求身心消遣的初衷,所以存在本能的退出欲望,加之不专心(比如频繁的退出观影界面)无法品得电影中细致的刻画和多处情节前后呼应,会使之索然无味;至于后半句话,「应承」一旦看下去,会被牵住神,你不由得心系每一个人物,辅以内容氛围的塑造,希望好似就在前方触手可及,你的内心甚至也会隐隐的为他们构想好圆满的结局,可一切来的如往常般剧情设置的俗气,却能激起你不同以往的沉思。在首映结束后的提问环节,更是给予了我非常宝贵的电影思考时间,在我复盘整部电影时,感到几处情节的不连贯和突兀,王军导演解释道,呈现出来的影片是剪掉了七八段他最爱的片段的样子,所以会有贯穿不通的地方。听此解释,顿感遗憾。再来就是关于“刘顺”这一人物在大荧幕上呈现的目的与意义,此人善恶难分,电影其实是有在着重笔墨刻画其善,但他的恶后总伴随着其内心善音的敲打和诘问,可让我更想思考的是,得白警官照拂的刘顺,无其他路可选吗?但我不由得感叹,如果刘顺真的是千千万万人的缩影,我所处的环境和所见之人确实太渺小了。最后就是关于神木文旅集团的发言,他们称这部影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