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在她的著名的《目送》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句话何止局限于父母子女、至亲之间呢?这世间绝大多数交往中真挚的感情、深切的情谊,似乎皆符合这极端无奈苦闷的现实,我们总是在最初的最美好的相遇后渐行渐远,直至形同陌路。 《点兔》给我呈现出的情感,大抵也是这般。若是想要我们理解这部作品,我们会发现,所谓的每日的日常不过是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时间长河中被无限放大的一瞬罢了。孔子在川上留下的喟叹,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大抵都有相当的体现。第四话中的学校参观、游园会。光阴如梭,好似一瞬间便一晃而过的美好的时间,除去黄昏时在教室收拾时的怀恋,恐怕更深刻的感受还有今后不时的追思与物是人非、独自一人时的落寞罢。而尤其是后者,才构成了我们对迄今为止生活的绝大多数认识。 快乐总是短暂的,在急速忘却美好的点点滴滴后生活总是留给我们更多的无止尽的苦痛寂寞。 试想,若是小镇上的少女们在若干年后追忆这段往事,她们是否会产生和我们此时感受到的一般的情感? 我不知道。 但很显然《点兔》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这部作品的叙事和时间线没有循环往复、没有刻意淡化季节的变化时间的轮回,也没有回避每个身处于豆蔻年华的标志的少女们步入青春、步入成熟的不可阻挡的生命的步伐。只有当我们看到少女们也在为她们的升学感到迷茫,也像我们离别十分辗转反侧时对故人的追思,如同ed末所展示的那样,智乃的身边已无麻耶和惠的相伴,孤单以至于落泪……只有这一切,才让我们感受到这部作品贴近现实生活的一面。这也是我们以此产生共鸣的基础。笔者片面的认为,这一季的质量远超于前两季。不是因为制作或是脚本,而是单纯的,在看到少女们的迷茫与尽力生活、向前看的乐观精神面前,我无法再回避正视自己经历这一命题。同样的,我也无法再刻意的沥清我所经历的现实与艺术作品间的鸿沟。仿佛在某一瞬,我在少女们的身上,黄昏时的教室与人群熙熙攘攘的游园会中看到了自己曾经的身影与无比飒爽的故人的身姿。我第一次正视这部作品背后所具有的价值。而这,是建立在故事进展到这一时刻所带来的。就仿佛前面如此多的内容都仿佛在为智乃的毕业作铺垫一般。我自然无法指望《点兔》能够重现《K-ON》结局时《相遇天使》给我带来的感动。但排除共性的艺术加工部分,似乎每日的日常相较于玩乐器的少女们能给我更多的趋近感。 于是,我便开始关注这部作品本身。我们可以发现,点兔从来就不是一个标准的童话。裹挟在种种设定下的,其结果是对少女的保护。 正如很多人指出的,智乃母亲亡故父亲战伤,理世的父亲同样战伤,沙路居住贫困,千夜如今同祖母居住而同父母分居。若是以一部现实系作品评价这部作品的设定,我是在无法想见这部作品是一部萌系作品。于是,我们便能够看到更多的设定被补充了进来:一座欧西风格的、安静的、“与世隔绝的”小镇,似乎不管怎么样除了沙路没有人缺乏物质,少女们彼此相识相知身边总是有好友相伴,更重要的是,没有升学的压力,也没有对“未来”的焦虑,每个人都在以一种理想的自然的“人”的方式践行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我不禁想到了伊壁鸠鲁所言的理想公社。在他的构思中,人应当离群索居,居住在一个与世隔绝的较少与世人接触的庄园中;在那里,物质被视作是不那么重要的,正如雅典城邦哲学所认为的那样,最基本的食物和物质得到满足即可而不追求财富;朋友被认为是极端重要的,朋友们一同生活在同一个庄园中便被认为是极端理想的状况。这个后世被称为“享乐主义”的学派在伊壁鸠鲁时期显得无比的理想而美丽,以至于当尼采去地中海沿岸经历相同的时光时,他的哲学得到了极大的充实。 我仿佛看到,少女们便身处于这般理想自然的环境中。没有外界世俗的精神文化热潮的冲击,也没有学业上的功利主义;金钱等物质从未被竞相追逐而生活永远能够平稳充足地进展;身边亲密的朋友永远在隔壁或是间邻,每天似乎都闪闪发光。自然有失意落寞的时候,但好心情与美好的回忆总是伴随着新升的朝阳同行。 为什么我们如此喜欢点兔?若是我说得根本一点,那么这部作品无疑描绘出一幅当代柏拉图《理想国》的图景,而同时又通过种种建立起与观众的共鸣。少女们无一例外的在追求自己的幸福与生活的、个人的与整体的美。 耀眼到令人垂泪的生活,与每时每刻的亲密的理想的友谊,极端艳羡而又可遇不可求的如梦似影的生活。 这便是我喜爱点兔的理由。 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