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预警,内含大量杂谈和主观意见)(主要评价动画,至于更多主旨等内容,个人让给原作书评)这部由科幻小说改编的动画电影《Harmony》(中译《和谐》),讲述了在人人生来便由政府植入医疗健康系统“Watchme”,不再有病痛的未来日本,两位女主雾慧和御冷与命运抗争的故事。设定上颇有些类似之前同为反乌托邦题材的的《心理测量者》,人设有点像《罪恶王冠》,主题曲由EGOIST演唱。这部片子的元素很多,作为萌豚,可以看两个女主百合,外加各种福利镜头;对于喜欢原作、硬科幻的观众来说,原著小说得过日本SF大奖,丰富考究的设定和庞大的世界观十分引人入胜。话说这么黄暴血腥的片子竟然是全年龄……我作为一个成年人(?),看到女三号捅自己脖子的时候都受到了极大的震惊(那演出真是赞)。影片开头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女主一行沙漠飞车击落飞机的场面(机体设计都非常棒),令我有种要开启好莱坞大片模式的错觉。然而之后并没用什么恢弘的大场面,结局高潮甚至给我一种文艺片的感觉。想想某只能成为粉丝片的《业火的向日葵》,以日本现有的特效技术与资金水平而言,想和好莱坞大片抗衡暂时还是天方夜谭。Harmony的作画对于剧场版动画来说虽然只能算中规中矩,但靠日本电影细腻的传统,在原作扎实的基础上发掘了一些哲理,好好讲完了故事。Harmony作为由科幻小说改编的动画电影,又显得有些另类。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相较于原创的《心理测量者》和漫画改编的《攻壳机动队》等作品,科幻小说改编的动画给人一种“卖世界观”的印象,按大冢英志的说法是与上世纪80年代的“物语消费”的动画契合的。而对于受过后现代主义与“大物语的衰退”的洗礼,“数据库消费”的轻小说接过漫画和galgame的接力棒成为改编主力军的今时的动画来说,似乎是不合时宜的。而当我看完整部影片,发现仍然是是后现代主义中解构的手法在发挥作用。当结尾女主的上司以及统治世界的幕后领导者恳请女主雾慧拯救世界时,女主雾慧只是淡然地说,我对拯救世界没有兴趣,最终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由“Harmony”控制,所有人都没有意识仅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御冷所追求的“所有人都幸福的世界”。这就是典型的解构主义。影片一开始没有选择介绍世界观,而是直接开始了高节奏的剧情,观众只能剧情推进中慢慢理解,时而发出“原来之前是这样”的感叹。而且到最后仍然让观众云里雾里的地方也是有的,这也和早期脱离“物语消费”不再以世界观为重点的动画作品(如EVA)有共通之处。整个故事也不再有正义与邪恶的截然对立,每个人物都展现出了复杂丰满的个性。在东浩纪的《动物化的后现代》中,轻小说被看做是与作为文坛主流的自然主义文学相对的写作环境(而非小说类型),那么可以说Harmony是科幻轻小说吗?答案是否定的。这也使我对科幻小说产生了新的认识。反观轻小说,很多读者甚至作者仍然的轻小说的概念和本质有很大误解,使得整体水平与影响力仍然不高。当然大多数代表性的轻小说还是合格的。说回Harmony,这次的媒体协作(科幻小说与动画)之所以可以说是成功的,在于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关系,因而结合的非常好。漫画改编的日本电视剧数量庞大却经常遭遇收视率和口碑的双重滑铁卢,导演肯定会说:“电视剧有电视剧的章法,肯定要进行改编”。话是没错,但看看Harmony这样优秀的媒体协作作品,就知道这是站不住脚的了。真正的原因是,很多资历不够的导演自己想做原创却苦于不能保证收视率而得不到上层批准,转而改编有粉丝群支持的漫画,却行自己的原创作品借尸还魂之实(很多导演甚至没看过原作)。作为媒体的动画,也许是与轻小说合作惯了的原因,对于人物刻画方面已经驾轻就熟了。比起剧情,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更是人物,这也是和作为“人物小说”的轻小说有共通之处的。人物刻画对于作品内涵的巨大影响,拿国内陈凯歌导演的《道士下山》来说,人物说的一些台词看似很有哲理,却发现人物是扁平的,是导演手中的人偶,替导演说出导演想说的话。只有当每个人物都是复杂的,小说才能称之为小说,电影才能称之为电影,否则只能叫语录。如果说《心理测量者》作为原创动画在人物刻画上略显薄弱(角色们不时沦为某爱的战士装逼卖萌的人偶),同样改编自科幻小说的《自新世界》则在“卖世界观”的同时只能说兼顾到了人物(世界观归功于原作,不要忘记了这是一部动画作品)——那么对于Harmony来说,最大的亮点便是完成了媒体协作的突破。Harmony的导演可以自信地说:“动画有动画的章法。”如果将来这片子放到B站之类的地方,一定会有很多观众出来说“看不懂”(当然我很希望被打脸)。诚然,Harmony有其晦涩的地方,但作为一部商业影片,剧情绝非超出了一般观众的理解能力。这也与某一两个视频网站无关,从《泰囧》到《港囧》,以及看似特效片实则喜剧片的《捉妖记》,上个季度B站最火的番竟然是《不存在黄段子的无聊世界》(对影片本身并无否定的意思,仅为分析市场现状举例)。虽然个人对于这些挠痒痒让你笑的所谓“喜剧片”越来越难以发笑了,但它们市场的扩大有其社会历史原因,很难去批判。但另一方面观众对于严肃电影的审美水平下降确实值得警惕。独立电影导演贾樟柯说道,《山河故人》里有一个情节是多年未归的儿子回来给姥爷奔丧,下跪的时候反应有点慢,母亲一下子把儿子推到地上,有观众就不理解,说这么多年没见了,妈妈应该很爱护他才对啊?这就是对复杂一点的人的感受麻木了。孩子回到家都不叫她妈妈了,妈妈又启发又诱导最后他才用上海话叫了一声妈妈。作为一个母亲她可能没有抱怨吗?这里要分析的话就不是一篇文章的事了,可以从现代社会单向灌输给人的slogan说,可以从我国年轻人的横向情感缺失说,等等。但我要强调的是,某些看番只看几部人气排名高的番,什么都看不懂,阅片量没几十部的伪宅,却天天叫嚣动画药丸,这是一种什么心态?痞子说五年动画现有的制作模式要维持不下去了,却被他们说成预言动画药丸,这和说玛雅人预言世界毁灭有什么不同?(抱歉离题了)最后还是提一下与影片主题相关的东西。影片附赠了一张卡片,用手机扫描之后能看到泽城美雪姐姐(雾慧CV)朗读一段原作的短片。看完我才清楚,最后女主雾慧并没有和御冷殉情,而是为了“保留ミアハ(御冷)原来的样子”杀死了她,自己选择了和整个世界一起失去了个人意志。Watchme系统里雾慧的石碑上显示了她最后的意识:再见了,我自己。再见了,灵魂。我们已经再也没有相见的机会了吧。主题曲响起,观众们沉浸在悠久的余韵当中。社会、个人、意识、死亡……无数的疑问交织在脑海。最后这个故事究竟是反乌托邦还是乌托邦呢?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看,你不喜欢被洗脑,却主动想要接受所谓“中心思想”和slogan。作者成功地向我们抛出了问题,他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作品也完成了一半。啊咧,那剩下一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