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电影《芬妮与亚历山大》

芬妮与亚历山大1.0

类型:剧情 电影 法国 瑞典 西德 1982 

主演:克里斯蒂娜·阿道夫森 伯杰·阿斯特 佩妮娜·奥威 Kristian A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分集介绍

芬妮与亚历山大伯格曼之“ 芬妮和亚历山大”:世界的边界分集剧情

有些电影让人即心满意足地又心不满意不足的看完了。影片中的片断常常会找到你,让你想“为什么”,好似自己被影片的魂灵跟随着似的。“芬妮和亚历山大”就是这其中的一部。这部影片被伯格曼称为自己的最后一部电影作品(可是他在那之后还继续拍了其他影片),当年耗巨资(六百万美元)拍摄的。也是一部被誉为“回家”的影片,因为在此之前伯格曼有五年时间没有在本国拍过片子。这部片子有剧院电影版本,大约三小时多的片长;还有一个在瑞典电视台播放的版本,长达五个小时。我看的,以及全世界观众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剧院的三个小时的版本。片子很好看,在我看过的有限的几部伯格曼影片中,“芬妮和亚历山大”当之无愧是最“好看”的一部。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瑞典,影片主要围绕瑞典ekdahl一家,而又以祖母helena,大儿媳emilie,以及大儿媳的一对儿女fanny,alexander的经历为主。Ekdahl一家属于瑞典的中上层,家境富裕,似乎是世代开戏院的。祖母,大儿媳,大儿子oscar都是演员。另外两个儿子,gustav经营餐厅,而carl是一名教授。不过幸福的家庭由于大儿子oscar的突然去世而改变。儿媳emilie嫁给了某位主教,并把fanny和alexander带去。主教严厉刻薄,fanny和alexander在主教的城堡里,事实上被囚禁。后来在祖母helena以及她的老朋友情人isak的帮助下,就出了孩子。Emilie回到了ekdahl的大家庭,而主教在一次意外中被烧死。影片还原上世纪初瑞典中上层家庭,摄影美,布景美,镜头中充满大量的视觉细节:从Ekdahl家中的家具装饰食品鲜花,到人物衣着,风景风物,皆满足观众的视觉要求。故事呢也好看,故事的结尾好人团聚,新生儿出生,坏人受惩罚,观众看得也会满意。不至于出现如MyDarlingClementine的现象,试映后,观众非要男女主人公来个吻别才罢休,弄得福特不得不把男女演员找来重拍结尾。所以,这是一部让人能“心满意足”的看完的影片。可是,片中的细节片断,常常会回来找到我。或者应当这么说,我注意到了许多细节和片断,并且自己的脑子主动地不自觉地回去寻找它们,想它们,直到能够坐下来写它们。对于这部影片可以讨论的很多,人物性格,家庭,爱,还有评论讲亚历山大的经历与片中提到的哈姆雷特并提,伯格曼的童年与亚历山大的对应性,主教与伯格曼父亲的相似之处等等等等。这些我都不想讨论,只是写写常回来找我的两个感受。1.世界的边界片中有很多个“世界”:Ekdahl的公寓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拥有鲜花华服美食,亲情爱情友情,欢乐悲伤痛苦,可是总的来说这是一个温暖安全地世俗的世界。这是芬妮和亚历山大兄妹的世界,他们的家。主教的城堡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墙壁上没有装饰,地板上没有地毯,一切多余的没有功用的物品全免。这个世界里,人们每天六点即起,自己整理屋子,食物仅供果腹,仍有各项清规戒律需要遵守,这是芬妮和亚历山大兄妹俩后来的家。而还有一个世界,那时犹太商人isak的商店和家。那个世界里,墙壁是红的,窗帘是红的,走廊房间组合的如同迷宫,迷宫里有假面具,与人差不多大小的各色木偶,日本玩偶,甚至—木乃伊一具,一间屋子里还关着一位能够通灵的人物叫ismael。这是芬妮和亚历山大兄妹被isak救出来之后停留了一夜的世界。在伯格曼的世界里,这些世界没有边界。亚历山大见到过自己死去父亲的鬼魂,两次在家中,一次在isak的商店里。Isak营救芬妮和亚历山大的时候,运用自己的能力制造了芬妮和亚历山大双双躺在地板上的幻觉。当主教气势汹汹的回囚禁着孩子们的房间检查的时候,他看见的不过是芬妮和亚历山大的“影像”,而这时候兄妹俩已经藏在柜子里,被isak运走了。当亚历山大晚上在isak的房间里迷路的时候,他再一次遇到了自己的父亲的鬼魂,他对鬼魂说“你为什么不去跟上帝说,叫他杀了主教”。他又看见了会呼吸的木乃伊,当一切黑暗,木乃伊会在暗中发出光芒。接着亚历山大遇见了ismael。在那扇门之后,藏着一个与他一样能够跨越世界边界的人,ismael。Ismael引导着他“看见”了主教的死亡;也许是ismeal引导着他,通过某些神秘的方法和手段,杀死了主教。这些世界在影片最后相互交织,重叠,成为“一个”世界(Kalin2003):新生儿诞生,全家在ekdahl的世俗温馨的公寓里庆祝,亚历山大与芬妮回到了安全的家里。可是主教的鬼魂出现了,从亚历山大身后拍了他一巴掌,并告诉他,一辈子他都会跟着亚历山大。世界,没有了边界。“UncelIsak…Hesaysthatwearesurroundedbyrealities,oneoutsidetheother.Hesaysthattheworldisteemingwithphantomsandspiritsandghosts,souls,spooks,angels,anddevils…”(Isak叔叔说,我们被很多的现实围绕,一个存在于另一个之外。他说,世界充满着幽灵,灵魂,鬼魂,天使和恶魔…)Isak叔叔还说,“Godspeaksthroughallthingsandeverywheretherearespirits–thoughtokeeplikeintelligiblewelocktheseoff.”(上帝通过所有的东西表达,每一处每一样东西都是有灵魂的。只是我们把那些东西关在门外,因为这样能够是我们更容易理解世界。)可不是?当我看到Isak叔叔大吼一声,影片中出现一片白色光芒。主教冲入房间,看见了芬妮和亚历山大躺在地板上的影像(幻像),我是怀疑的,疑惑的,不理解的。因为我看见了我不相信,或者不想相信的东西。人们将自己世界的边界关闭,因为边界之外可能有我们无法理解的事物,而其中的某些事物可能很恐怖,它们的恐怖来源于我们的不了解,我们的恐惧来源于自己对于边界之外的事物的未知。于是我们将门一一关上,生活于是也许会容易得多。影片中有很多房间,门,人物在墙壁与门组成的空间中游走。比方影片一开始,亚历山大便在空无一人的公寓中游走,经过了客厅,父母的房间,祖母的房间,每个房间有不同的装饰风格;他唤着妹妹的名字,仆人的名字,妈妈,祖母,直到最后,他藏到桌子底下,看到了神奇的一幕: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家中的白色雕像上,美丽的雕像竟然开始动了,手臂移动,做出非常优美的姿势。片中还有很多开门的镜头,这些镜头皆用心拍摄。钥匙在锁孔里旋转,门渐渐的开了。比如亚历山大在isak叔叔家里的小小历险,几乎每一扇门后面都藏着一些与我们熟知的世界不同的物品,比方说,仍旧在呼吸的木乃伊,还有那位能在不同“世界”之间游走的ismael。所以,似乎isak叔叔说得不也那么正确。可能只有一个“现实”(reality),这个现实中充满着各样的事物,有些我们熟知并了解,有些我们陌生并恐惧。而逐个“现实”的形成取决于我们决定将“门”与“墙”建在何处,比方说“敬鬼神而远之”是孔夫子筑墙的方式。现实还取决我们是否愿意打开其中的一扇或几扇门,看一看;甚至愿意摧毁那些墙壁。这样似乎还不够,更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相信,愿意想象,那些边界之外的世界。当电影中出现奥斯卡的鬼魂的时候,我相信了,毫无异议地看下去。当isak叔叔动用自己的能力造出芬妮与亚历山大的幻像的时候,我犹豫了,觉得不大可信。可是这奥斯卡的鬼魂与兄妹俩的幻想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区别,其区别只是在于我是否愿意相信。为芬妮和亚历山大的健康成长着想,最终我还是相信了“幻像”的存在。于是渐渐地当影片中出现了会呼吸和发光的木乃伊,甚至aron操纵木偶假扮上帝,我都愿意相信了。世界和所谓的现实竟然似乎都只是在心灵上的幻觉(illusions),其区别在于你的想象力以及是否愿意相信:在你的世界之外还有其他的世界。伯格曼本人曾经说过他自己童年对于日后拍摄电影的影响:“Itwasdifficultformetodifferentiatebetweenwhatexistedinmyimaginationandwhatwasreal.IfImadetheeffort,perhapsIcouldmaketherealityremainreal,butthen,forinstance,therewerealwaystheghostsandthevisions.WhatwasIsupposedtodowiththem?Andthefairytales,weretheyrealornot?”(对我来说,讲真实存在与自己的想象区分开来是困难的。如果我试图努力区分的话,也许我能够让“现实”保持“真实”,但是,那么,比方说,如果真的有鬼魂和幻觉。那我应该怎么办呢?还有那些童话故事,它们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呢?)当片首亚历山大躲在桌子底下听“阳光射入”的声音的时候,他看见了家中的雕像竟然神奇的动了起来。这是真,是假?抑或仅仅是于亚历山大的想象呢?你准备如何下决定?我的决定---相信雕像真的动了。影片“芬妮和亚历山大”的开篇是一个戏院,当然如果电影不将镜头拉远的话,一刚开始,观众恐怕还看不出来。镜头由上至下拍摄戏台,戏台的上方有几个字“notonlyforpleasure(并非仅供娱乐)”。镜头慢慢拉至舞台中央,这时候忽然布景动了,被拉了起来,观众看见了布景后面的景象:一位男性与女性。这时候忽然布景又动了,再次被拉了起来。观众看见了布景后面的景象---一张男孩儿的脸庞,他是亚历山大。原来这是亚历山大的玩具戏台。在oscar的圣诞致词中,他将剧院称为“littleworld”(小世界),他说,这个小世界也许能够稍稍反映一些外部的真实世界,也许这个小世界能够让人们暂时忘记外面世界的痛苦和烦恼。可是,事实上,戏台,剧院并非仅仅是一个小世界,而是大世界。。在那里,我们既可看见日常所见之生老病死,饮食男女,又可见日常所不见之七仙女孙悟空观音菩萨。甚至在那里,我们只需跟随着演员的语言描述,便可望见那梁山伯与祝英台旷日持久的“十八相送”:见到他弟兄二人出了城,过了关,过了一山又一山,过了庄又过滩;其实演员们始终在舞台上转圈圈。这才是泯灭各个世界边界的载体。我揣测这也是为什么伯格曼爱戏剧的原因之一吧?影片的结束仍以“戏剧“结束,儿媳emilie邀请婆婆helena出演某部戏。Helena拿着剧本坐到沙发上,亚历山大来到祖母跟前,轻轻趴在她的膝上,听祖母念着剧本:“Everythingcanhappen,everythingispossibleandprobable.Timeandplacedonotexist,onaninsignificantbasisofreality,theimaginationspins,weavingnewpatterns:amixtureofmemories,experience,freefancies,incongruitiesandimprovisations.”(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时间和空间并不存在,在微不足道的现实中,想象力织就着新的世界和图案,这个世界是:记忆,经历,自由幻想,以及各种矛盾的混合体。)片首和片尾呼应,世界没有边界。2.面具/幻像有戏剧便有表演,有表演便有角色,偏重helena和emilie都是演员。Helena说自己的扮演者各色各样的角色,从舞台到人生,从妻子,情人,到妈妈,祖母。Emilie因为找不到自己的角色而感到迷惑。当丈夫去世之后,她因为找不到真正的自己,而恋上只有一个角色一张脸孔的主教与之结婚。这里必须要提一下,三个小时的电影版在描写emilie为什么会爱上主教,并不丰满。只在emilie要离开主教的事后,主教说“你曾经说过你又很多的面具,而我只有一张面具”。观众大约可以从片言只语里面了解到一些。但是在五个小时在电视上播放的版本中,emilie离开剧院时曾经对演员们说过一番话,她说“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也从来不想费力去思考和发现我究竟是谁。”可是主教让emilie失望了,emilie发觉主教的严格,奉献,节俭之下还有着惩罚,冷酷。主教自认为自己只有一张面具,并且自以为人人都喜欢他。他甚至有着时时刻刻希望惩罚“世人”的变态冲动。而这样的冲动掩盖在他的外表之下。当每次他故作亲昵和蔼的拍亚历山大的脖子,手掌后面分明藏着他想殴打亚历山大的欲望。直到他有一天找到了亚历山大的错儿,终于惩罚了亚历山大。而当他把亚历山大锁在阁楼上的时候,镜头里照见了阁楼上斜斜搁着的耶稣受难十字架。主教最终撕破面具是当isak来企图救孩子的时候,他忽然暴怒的一跃而起,扭住了isak叔叔。影片最后安排他被烧死,脸部的一半皆烧为黑炭,大约也是对于他自诩只有一张面具的暗讽。一个人本由多个角色组成,现实最终成为心灵的幻想,能否游刃有余取决于你是否相信自己的角色。说到底,原来这只是个“makebelieve”的游戏。而emilie的问题并不在于她扮演者多少个角色,而在于她不相信自己的演出和角色。写到这里,大概可以用“人生如戏”作结了。我们这个戏台,并无边界,有很多角色。(写完第一部分,已经累了。第二部分便没有详写,大约把话说清楚便好了。)

猜你喜欢

  • 第5集

    雅拉命案铁证背后

  • 更新至7集

    无罪的罪人

  • HDTC

    庇护

  • 正片

    悉尼嘉年华

  • 第4集

    命运

  • 抢先版

    草木人间

  • 正片

    哥斯拉-1.0

  • 正片

    雾城

  • HD

    阳台上的派对

  • HD

    天生一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