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另一个故乡》之前,很有必要介绍一下19世纪上半叶德意志洪斯吕克地区的现实纠葛与历史背景。《另一个故乡》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上下十年的时间段,这个时间段,马克思在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完成了他的《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创立;这个时间段,瓦格纳正极受德意志民族主义思潮,深受费尔巴哈影响,完成了歌剧杰作《漂泊的荷兰人》;这个时期,达尔文正在环球航行的旅途中,在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中获得的厚重的知识积淀,《物种起源》最初的大纲开始诞生….19世界的上半叶,在经历了系列普法战争之后,德意志的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开始崛起,面对19世纪初法国的占领与统治,德意志民族越来越意识到为实现民族的崛起,需要建立一个独立统一的民族国家,在抵制法国文化入侵过程中,德意志深沉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最终演化为文化民族主义,《另一个故乡》发生的洪斯吕克地区处于法德边境,毗邻莱茵河,以酿造的优质葡萄酒闻名,19世纪初期属于相对独立的贵族领地,民族上德裔占据大多数,在拿破仑战争时期,此地曾经被法国所侵占,直到第六次反法联盟获胜,于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才归于普鲁士。《另一个故乡》故事发生时期,在拿破仑战争后20多年,该地区的人民心中仍然埋藏着对法国侵略者的阴影,1840年的莱茵危机(法国七月王朝的首相声称上莱茵和中莱茵地区应是法国的“天然东部边界)也加剧了当地德裔居民对法的负面情绪,德意志民族凝聚力增强,地区民系对于德意志民族的归宿感也越来越强烈,这些均可见于《另一个故乡》的一些细微的情节中。拿破仑在几十年前占领带来了屈辱与反抗,也给德意志民族带来了自由平等的清风,此时距离欧洲1848年的革命也越来越近,当时德国进行的产业革命(影片中哥哥自制蒸汽机的情节是一个缩影)推动了资本主义的上升,资本主义的崛起带来了思想上的清风,自由主义思潮不断的发展,代表资本主义的城市民众逐渐开始与代表封建势力的统治阶级(容克地主)开始产生冲突(影片中的红酒事件也是欧洲1848年革命前的一个小缩影),平民与贵族的抗争逐渐加剧。德意志的产业革命相对英法较晚,本身生产力相对落后,而容克地主对民众的盘剥更为加剧了大众的贫困,而后产业革命机械为主体的制度推进也进一步瓦解以手工为基础的家庭手工业,1840年前后期间,故事发生地洪斯吕克也发生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导致本来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陷入困境,对于故事的家庭主体(以家庭手工业与农业为主要生计来源)而言,这些大时代的变化只能意味着贫穷。在贫穷与专制的双重压迫之下,洪斯吕克地区的德裔居民开始从故土流亡自谋生路,而此时的巴西刚脱离葡萄牙的统治,建立了新兴君主立宪的巴西帝国,由于地广人稀和封建势力的相对薄弱,加上新兴商业移民公司宣传的推动,巴西这遥远的“理想国”对于处于破产边缘的普鲁士农民具有致命的吸引力,便有了电影中普鲁士农民举家迁移巴西的情节。其实在真实历史当中,普鲁士民众移民的目的地不仅仅只是南美,北美也是他们的重要目的地,从现今美国人口种族构成中德裔占据第一位可见一斑。以上历史背景对于《另一个故乡》主要情节具有宏观上的影响,本片在故事细节上也紧密的联系了所处时代的时代特征,在琐碎平凡的叙事中,暗涌着庞大复杂的时代巨潮。------------------------------------------------------------------------------------只有一个对故土爱的深沉的人,才可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四个小时的电影时间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并不算长。故事发生在一个亦农亦匠的普鲁士家庭,大儿子是退伍军人,复原回家继承父业;小儿子酷爱阅读,富有自由主义精神,充满了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追求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电影的旁白以他的口吻来讲述;母亲话不多,但是和每一个民族乡愁中的母亲形象一样,勤劳、善良,对孩子付出了无限的母爱,我认为她代表了最深沉的故土;父亲沉默、守旧、努力工作,代表了最广大的普鲁士农民;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有趣的老叔叔,我认为他代表着一种对历史的回望与继承。一家人在一个尚处于黑暗的时代,努力的经营着寡淡的生活,与贫穷、饥饿、疾病、死亡、压迫相伴。现实是赤贫的,但生活在这块贫瘠土地上的人们却充满了生命力,在长达四个小时的电影里,作者花了大量的时间描述劳作,而劳作或许是和土地母亲联系最紧密的行为了,这大量的劳作段落,电影把人和土地紧紧捆绑在了一起,土地更以母亲的形象出现,不论贫富,你永远不会拒绝养育你的土地母亲,就像电影中雅克布所言:“我或许不会走进父母的房屋,但是我永远不会拒绝母亲的爱,在我的一生中,她总是在不断地尝试给予我崭新的爱。”于是影片便偷偷把最大的矛盾埋藏在了雅各布精神家园跨越大洋的引力和故土向下的重力之中。影片用了大量的农事和民俗活动展现了普鲁士乡村,这信息量极为丰富的图景给人展示了一幅史诗般的民族画卷,不禁让人想起了《清明上河图》,在这信息极为丰富的画卷中,夹杂着众多细微的历史脉络,像镶嵌在大理石上的纹路一般,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坚韧。黑白的色调赋予了电影更厚重冷峻的质地,但是作者也并未因此拒绝生命的光彩,在一些鲜活的细节上,作者毫不吝啬的还原了它们色彩,这些舒缓、鲜活的细微,向电影本身一样富有生命力。《另一个故乡》的黑白富有层次感,在丘陵、山峦、森林、草甸等等空镜头及叙事细节中通过光线、阴影上的调节,让整个画面充满了纵深感、层次感,在人物的摄影上,也以距离较远的全景远景为主,空间上的扩展来了更多可读群像,在小格局的农村中扩展出了整个民族的史诗感,而优雅的调度和运镜,更给电影厚重的颜色填上了绵长的诗意。人类最古老的情感都是共通的,《另一个故乡》用超越民族与地域的语言挖掘出了人类最本真的情感,所以我们会想起我们的《白鹿原》,想起我们同样饱经磨难,坚忍不拔的民族,这些回不去的过往,都将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