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本想依照英文片名“AirAmerica”给这篇影评取名为《欢迎乘坐中情局的丛林航线》,但中文实在是博大精深,“飞离航道”四个字就把整部片子的重点全部概括完了:打“跑题”的越南战争;偏离正规航线的中情局秘密航班。“飞离”(或“偏离”)一词的双关用得很巧妙。这是一部1990年上映的美国喜剧电影,越南战争题材,由家喻户晓的影星小罗伯特·唐尼和梅尔·吉布森主演。影片一大看点是众多的越战时期的军民用飞行器:PC-6C山地短距起降、C-123K机腹迫降、UH-1丛林迫降以及PC-6C钻C-123K机舱等实机拍摄的惊险特技不可谓不精彩。H-34、O-1、C-47、TH-55以及贝尔47J也有登场(大部分飞机租借自泰国军方)。影片根据英国作家克里斯托弗·罗宾斯所著的,关于美国中央情报局在越战中实施秘密飞行活动的纪实文学作品《AirAmerica》改编。原著是纪实文学,但影片却是一部欢乐的喜剧,飞行特技也非常刺激,不过在笑点和场面的背后,影片对越南战争做了一次简明的解构,每一个笑点都是对这场战争辛辣的讽刺。在讲影片之前,先大致谈谈中情局在越战中实施的秘密飞行活动。二战结束时,“飞虎队”的创立者陈纳德与他人创立了一家航空公司,主要执飞亚洲的商业航线,该公司名为“民用航空运输公司”(CivilAirTransport,缩写CAT)。然而,CAT除了商业航线外,还利用自身的资源为美国政府的情报活动提供支持。1950年,中情局(下文用CIA代替)买下了CAT,但依旧保持商业航线的飞行。随后,艾森豪威尔总统利用CAT来协助法国重新夺回对印度支那的控制权。1954年,共产党军队围攻期间,CAT在老挝执行军事飞行任务,进行了数百次补给空投。奠边府战役期间,CAT的一架飞机被击落,两名飞行员丧生;数架飞机遭到防空火力打击而受损严重。随着美国人进一步地卷入老挝和越南事务,CIA决定将CAT的商业航线和秘密飞行航线业务进行剖离,并在1959年3月26日组建了“AirAmercia”即美国航空公司(起掩饰作用)。越战期间,美航为美国政府和军事人员提供了直接的支持。美航有时执行紧急救援任务,搜索和救援被击落的美军及其盟友的飞行员;有时执行补给空投任务,并协助CIA进行敌后秘密作战。美航直到战争结束才离开越南。“吉恩,他死了吗?”“罗布,他没死的话那他就真的太沉得住气了。”影片开头一架美航的C-123运输机迫降失败,机组阵亡。吉布森饰演的美航老飞行员吉恩和其直属上级罗布,他们在事故现场的对话是本片出现的头两句台词。“没死的话那他就真的太沉得住气了”,台词中的喜剧包袱很直白地将美国航空在中南半岛掩人耳目的运作状态呈示了出来。如前文所提到的,美航飞行员们和广大美军飞行员一样,都是在为“遏制北越渗透”而战斗。表面上,空军飞行员飞着硕大身躯的B-52轰炸机在河内上空狂轰滥炸;美航飞行员则在胡志明小道沿线投送武装力量和军事物资。但实际上,空军飞行员被击落后要么被俘进“河内希尔顿”(北越战俘营),等战争结束光荣回国,要么在阿灵顿公墓“享受”后人的瞻仰;作为非正式雇员的美航飞行员却连死亡的“权利”都不能拥有。这群美航飞行员或许处于炮灰歧视链的最底端,但战争中的哪个角色又敢说自己不是炮灰?恐怕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坚毅桌”前的那位都不能坚毅地否定。是CIA的谎言还是总统的谎言?影片在开头使用了一段电视讲话,时任总统尼克松驳斥老挝有美国人参与战斗的观点;CIA的HR后用一句“老挝没有战争”就把被只飞过农药机和电台直升机,但被吊销了飞行执照的唐尼从洛杉矶召到了硝烟密布的中南半岛密林中。唐尼飞了两次炮火连天的空勤任务后,愤怒地表示自己被欺骗了。回到现实,究竟谁是骗子?这锅尼克松可以表示得约翰逊背,但CIA难辞其咎。曾获得过普利策奖的美国作家蒂姆·韦纳在其关于CIA的著作中明确指出,美国之所以在越战泥潭中越陷越深,如同偏执狂般的CIA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韦纳认为,北部湾事件CIA的虚假情报造成美越正式开战只是伊始,正如CIA局长赫尔姆斯的回忆“越战是纠缠我整整10年的梦靥”,CIA像是混凝土,把美国人闹闹困在了丛林中。CIA在成立后的数十年里并没有扮演好情报机构的角色,而是痴迷于政权颠覆,但总是在失败。癫狂的冷战思维让CIA没有缺席任何一场美国参与的战争,甚至在白宫对CIA重新掌握控制权之前,CIA可以爬到战争策划者的位置。在老挝,CIA一边搞政治作战,控制老挝政权的亲美属性;一边派遣包括美航飞行员在内的秘密人员打起了破坏胡志明小道的秘密战争。“我们回不了家了。”“但鸦片回去了。”唐尼在第二次空勤任务时座机不幸被击中,迫降后物资散落一地。曾被参议员当成服务员的老挝军队宋将军派机降落在迫降场,唐尼一行人本以为救兵来了,却发现宋将军只是把货物带走,拒绝唐尼他们登机。老飞行员告诉唐尼,这些不是普通物资,是鸦片。越南战争是美国第一场真正的药物战争,这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因同时期文化影响和战地医疗所需,美军士兵滥用精神类药物和毒品;另一方面,则是指在本就是毒品产出地的中南半岛,毒品交易也被卷进了战争。CIA扶持中立国老挝的亲美势力来反北越,亲美势力则获得毒品的交易权,甚至销往美国本土。这是典型的CIA作风,即眼前的利益至上。作为美航在老挝的主管,前空军少校勒蒙,为了维持CIA的控制,还让美航的飞行员执行毒品运输任务。参议员最后识了破勒蒙的伎俩,勒蒙却直白地表示,高层早就心知肚明。越战中的“魔幻现实”是不能用正常眼光去评议的,是非常规的,这还仅是病态化越战的一个角落,勒蒙的台词讽刺了美国人在越战泥潭中的无畏挣扎。“你相信这场战争会赢吗?”“我以前会相信,但我现在战斗是为了保卫烧鸡、烤香肠和雷·查尔斯的歌声,以及能喝上南方的美酒佳酿。”唐尼和吉布森的这场对话,可以说是这部影片在解构越战上最具亮点的地方。唐尼来自大后方的美国,他可以看作是那群在岘港被越南女孩簇拥着登陆的海军陆战队队员中的一个,带着远大的美式理想而来的“新兵”;更可以看作是隔了个太平洋,充斥着被渲染过的情报,远程遥控指挥着越战的华盛顿政军高层。而吉布森则是在血腥的丛林战争中战斗并幸存下来的“老兵”,他在与这块土地和当地文明逐渐融合的过程中(娶了一位泰国妻子),分清了现实与理想。即使在影片结尾撤离难民上,算是某种程度上圆了唐尼的纯真想法;但电影所解构的,实际是将整个越战比作了美国人理想破灭的历程。唐尼和部分政军高层是率真的,他们认为冷战对峙是文明对峙的一部分,希望南越不仅能够成为美苏对峙的桥头堡,更能成为自认优越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东方试点区。亲临战场和东方的吉布森最后皈依佛教,对大的政军方针不再理睬,发发军火财,与妻儿欢乐成为了其战斗目标,俨然成了利己主义者。显然,影片试图解构的是,本地人千年以来的固有社会属性、西方人看似热心肠的强迫式文明改造、以CIA为首的利益至上的冷战对峙思维这三方面的混合效应,最终导致了越战悲剧的发生。美国人从头到尾都没有搞清楚越战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卷入越战的美国人仿佛都像吸食了大麻一般,在眩晕中强迫自己战斗,所谓的胜利也只是毒品带来的幻觉,这就是一场打“跑题”或者说“无题”的战争。影片结尾,那架载着难民的C-123运输机上,唐尼和吉布森假扮民航飞行员的对话,试图让“AirAmerica”成为真正的民航公司,而不再是为CIA效力的秘密军事组织。C-123在残阳中远去,就像影片《查理·威尔森的战争》中汤姆·汉克斯的台词:“美国人总是这样,每次都带着理想过去,改变了一切就离开了,他们总是在离开。”别了,西贡。别了,美利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