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时代》:一部试图伟大的电影在带着《独立时代》前往康城参赛之前,杨德昌专门写了一篇文章,里面说道,“这部电影的主题是‘我们’,迄今西方尚未有缘一识的我们那最隐私的一面。”这样的表白极容易让人联想到所谓的“他者印象”——出现在权力关系、支配关系和霸权关系中的罗曼司、异国情调、美丽的风景、难忘的回忆、非凡的经历,或者是东方之壮丽、残酷和纵欲。当然,杨德昌在这里不是投合,而是自省。在他看来,文化立场的差异性后果不仅没有带来多元的丰富,反而在交流中设置了透明的过滤栅栏。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东西双方自我反省的努力必须是相互的,没有这种双方自我检讨的努力,一切文化的交流及沟通都将毫无意义。这部电影,代表了我在东方的这一半世界里,向这交流沟通的努力付出一己之责。”这样的宏旨大意对于一贯严肃的杨德昌来说,并不显得过分。相反,倒是影片的“活力喜剧”风格有一点异样。事实上,在此之前的“台北三部曲”,《海滩的一天》、《青梅竹马》和《恐怖分子》,以及后来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确可资证明他是台湾地区最优秀的导演之一。而《独立时代》的审思姿态则证明了杨德昌作为文化先锋的敏锐的感受性与责任心。在临行康城之前,他慷慨而悲壮地宣称,“这部电影谈的是我的信念,不论最后我们赋予‘人’这个名词是何等地定义,我都深信我们都属于同样的人类。如果不然,我们又何必拍电影?如果我们的思想不能在共同的基础上交流,国际影展还有什么意义?”可惜《独立时代》无功而返。这种遗憾当然不能代表什么,但《独立时代》的确只是杨德昌的一部试图伟大的电影。《独立时代》:台北版的“清明上河图”台北是一个现代的大都市,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他们的生活面貌是什么样子的?我不可而知。自从台湾想从中国分裂出去开始,我对台湾便没有什么好感。但是,毕竟都是中国人,在经济高度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似乎在生活或工作中都面临着很多相似的地方。台北人的生活,或许是我们一个很好的参照对象。而把他们生活展现给我的,便是杨德昌。对于台湾电影,我以前不怎么了解,只是觉得他们的文艺片拍的有唯美和人性的感觉。除了候、杨和李三位大导演,其他的导演我几乎不涉猎。可是,我最喜欢的杨德昌导演已经去世了。在众多电影中,杨德昌的电影却是我每每回味的对象。《独立时代》是他1994年的电影,我已经看了多遍,之所以没有写一些感想之类的话,是因为我似乎觉得自己并没有完全明白很多东西,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觉得有必要先将我现在的一些感悟记录下来,因为,记忆会随着时间而发生某种偏差。看了杨德昌的《一一》、《麻将》,再回过头来,看他最早的电影,才发现他先前的作品一样的精彩,只不过在叙事风格上更为写实。而我把《独立时代》也概括为台北版的“清明上河图”。在90年代,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经济实力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与美国和日本之间的经济贸易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因此,也带来了文化上的冲突。台湾自从离开大陆后,他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一直都没有中断,而这一点似乎是大陆所不能及的。在古典思想和现在思想的激烈对抗下,在金钱和内心的激烈比拼中,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独立时代》似乎给我们了一些参考。影片开头引用《论语》子路篇中一段: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大体意思: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是作为随从并驾车。孔子到了卫国看到人很多就发了一句感慨:“人真多啊!”冉有就问:“人多了以后,应该如何啊?”孔子就说:“让他们富起来了!”冉有又问:“人富了以后再如何啊?”)不过在这里,杨德昌省略了孔子的话:“教之。”然后紧跟着,字幕上就是“两千多年后,台北在短短二十年间变成世界上最有钱的都市。”这两段话连起来,那么影片所要描述的故事自然就很清晰了。台北就是那个卫国,可是谁是孔子?随后,一个“电影导演”的自白,更像是杨德昌对自己的“嘲讽”。话语中由电影到政治,把整个台湾的政治环境用简洁的话进行了概括。“大同世界”这四个字,让我想起了郑智化的《大国民》。其实,台湾的政治从来都是一锅粥,从来都是搞一些笑话出来。也正因为如此,一个地区的政治乱了,人自然乱了,有了钱又能如何啊?片名的英文似乎告诉了我们:智者的困惑。那么杨德昌现在正想用自己的镜头去解答这个问题。因此,从一开始,我就觉得杨德昌的这部电影就要完成这样一个目的:他想让我们在富裕之后有所考虑,找到自己继续生活的动力。而不是像《麻将》中那样: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都是靠别人告诉他。在这幅巨大的“清明上河图”中,生活着这样一群人,我们似乎在他们身上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我发现我说的越多了,越是画蛇添足,我于是将每个影片段落的标题贴了出来。有的话说多了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而真正的乐趣在于各人的理解。其实,看这样的电影,我的心是沉重的。在这样的人之间,我不但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自己的一些困惑。而如何将这样的困惑的生活化解掉,我只有自己去体验。任何事情都是靠自己走,电影只是一种参考,就如书籍一样。而“清明上河图”也只能作为一种借鉴。其实,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孔子”,而每个人都能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乐趣。我并没有找到最后的答案,因为很多东西根本没有答案。就借用孔子的“智者不惑”来说吧,我们必须为自己找个理由活下去,做一个“智者”,这样才会没有太多的困惑。(作者: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