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关注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所以,只要听说看过的小说被搬上银幕,都会找来看。后来发现,这当中,成功改编的作品,却还是少数。《落山风》,汪笨湖的小说,吴念真编剧,黄玉珊导演。文字很浓烈,就如激荡在海边山涧的风,吹得人心潮澎湃荡漾不已。然而,如此纵情的文字,却幻化成一场索然庸常的电影,观影之中,人逐渐对它失去下一刻的期待,走不进去了。就是来多少激情暴露的镜头,也填不满电影本身的苍白。男孩是典型的传统的城市书生模样,来自一个富足但不和谐的家。要联考了,心要安静,来山中温书。格子衬衫,束进裤子里。天真规矩,青春的荷尔蒙却并没有停止飞溅。宁静的小庵,人们为一日三餐劳作。念经,种田,吃饭,在世上活着。一个带着肉感的少妇出现,泛起了书生心中的涟漪。他很快对她动了心思。对于一个初涉人生的男孩,她无疑是身体与感情的最佳启蒙者,女人因为夫家的冷落,情欲要被风干了。两人相见,亦都是,思有邪。在佛的注视下,两人进行一场尘世的放纵。最后,现实将其熄灭,一切归于平常。末尾有一场镜头,落山风将爱情破灭的书生吹起来,从林子里吹到海边,最后砰地摔到了地上。一个文字暴烈的小说,改编成电影,也真难为创作者了。看后,我自己也想不明白它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怎么是如此平淡的电影,不咸不湿。那原著的魂呢?哪里去了呢?编导,太受原著的牵绊了,结果竟是放不开手脚,没法在电影江湖里很放纵地博一把。小小心心啊,原著的情绪,风格,都丢了。最后的成品是,这部像一个电影,而是一个通俗小说的画面演绎。还是引用巴赞的话,说的能够透彻一些:作品的文学特性,愈重要和愈有决定意义,在改编的时候,原有的平衡,便被破坏得愈多,也就愈需要创造天才。以便按照新的平衡,重新结构作品。说到底,不知道自己是在说这个电影还是回忆那个小说。小说是高中时代看过,跟《与往事干杯》一起看的。很平凡的青春期,所以,很容易被出彩的东西吸引住。此后没有重新看过这部小说,但是,当年在心里吹起的那阵风,似乎并未灭。如今看到它的画面表达,也许期许过于个人化,所以失望了些。记得大陆有个版本,宋佳主演。不晓得什么时候找来看。对于文字与画面的这种渗透,还是很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