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先不得不提到,剧组为了社会安定与和谐,不得不把Tharn的路给堵上,安排各种矛盾短时间内激化,最后逼得Tharn处在深深的自责(无论是出于角色本性或是想要倡导的隐忍自省价值观,都使之非常“符合剧情发展”)当中,并且让“安抚Yo来弥补犯下的错”和“跟爱人一起做真实的自己”两条路逆行相撞,而不是主辅双路并行;让选择暂时留下变成一定会激化矛盾,错上加错,不得不快刀斩断;在结局主角独自忍痛退出时,再给出一个折中的圆满来安抚观众情绪,使人相信“及时停止犯错”和“努力改正”会有回报。事后一家重聚时的气氛和眼神另一部同类电影《CHLOE》,事后父、子的眼神本剧结尾——妻儿相伴,互相谅解然而父子俩真能如此彻底改正的话,Tharn当时又如何会完全陷入僵局?换句话说,现实中的冷酷注定了结局不可能如此完美(比如出品方ClubFriday前面系列家庭剧《虚幻的爱》),那些讲起来合乎道理、符合社会规律的开导,那些启发Tharn做出的选择实质上对于Tharn依旧是无法避免的“被选择”命运,Tharn的结局是被坚强、被自我牺牲、被主动承担一切继而不得不离开。同理,最后餐桌上那一场情绪复杂的戏份,乍看之下角色生动形象的心理活动、家庭关系的妥协和解、氛围的微妙转变是合乎情理,是符合社会正面价值观导向;却也依旧逃不脱编剧的安排、导演对观众情绪充分的照顾、逃不脱巧妙而成功的演绎和镜头拍摄,逃不脱“被选择成为了一部喜剧”。这时候,在许多观众内心深处,尤其是为这份爱意难平的人心里,是十分矛盾和纠结的,甚至无法不生出许多想法、念头及质问,无法不去带入角色、无法不对角色产生同理心:——这一切真的只能如此“选择”了么?——假如当初...假如坚持所爱...——她们真的能逃脱上面所说的这种”被圆满”“被选择”的命运么?在独立、深刻、充满理解的爱情中,两人都找到了更好的自己,主角因为矛盾冲突而最终放弃这一切是否是对的、的确是理智的么?——我们在生活中究竟需要勇敢浪漫,还是踏实理性?【二】按照剧情编写,其实并非是社会价值标准让她放弃,而是剧本塑造了这样的背景环境、矛盾冲突,是剧本让主角(“被”)主动选择退出(第二部分是有关剧中编剧出镜及所造成疑惑的解(xi)析(bai),若已充分理解上述那些质问的立足点,可直接跳至下文第三部分)本剧是倒叙的形式,编剧直接出现在第一集和最后一集中,并以电台知心姐姐的身份进行开解,引导和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这一点曾经让很多观众看完第一遍时怨声载道。似乎在诱导主角放弃的编剧们主角说出了她的难处,尤其是曾怀着不放手的想法让人难以释怀但仔细去看,就会发现她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实是比较高明、中立、充满体谅的。她们并非是用传统价值、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念去灌输对与错、去诱导“越界就要退出消失”的念头。反而是反复强调“不是你一个人的错”,耐心倾听Tharn诉说两难的选择,开解她对自己的过分自责(当然对此我依旧坚持我的观点:完全就是编剧将她“安排”成为这种坚韧和自省的人格),最终听出Tharn内心关于退出的想法,鼓励她自己改正错误。(补充关于她们提到的“错误”:这里并非说两人拒绝现状、惺惺相惜是错,更不是说同性的爱是错<剧组媒体发布会上专门强调过>;而是不管怎样,放任自己认定不该发生的念头发生发展这一欠缺责任的态度<台词“接下来怎么办“”明天的事明天再说”>,放在整个社会伦理中就是“错”的)编剧们倾听、安慰、分析(“没有人愿意回到正轨”“继续过界更无法自拔”这两句,还是存在一定立场和价值导向的——那就是作为解决生活情感问题的电台,是站在融入社会、遵循传统规则来看待问题的,因此看到的结局便是留下来短期内事态很容易失控;当然咯,失控的原因其实正是你们编剧安排了如此不知反省、如此巨婴的父子俩啊!!)正确的原点是什么?她们没有给出解答,而是精明地把这个问题推给了主角——是主角自己心中的那个选择所指向的原点(话外音:左右都是你们塑造人物时帮她安排的啊,居然就这样把责任退卸掉了!)编剧以公徇私再“洗白”(编剧再“洗白”之内心OS:“我们没说你做错”“我们强调的是越了界难回头”“我们的解答是要及时止损”“孩子别再自责了,你让自己好起来就行,不用把对他人的责任全压在身上”)如此一来,更让人生气并难以接受的想法就产生了:——难道一切确实全都是主角自己的选择?——即便她的身世再有难处,她的经历塑造了再坚韧的性格,她如何可以在无奈之中亲手放弃所爱之人?——在这份爱情中两人都有不断寻找到更好的自己,两人都憧憬着携手并进共同成长蜕变,此刻她如何能够放手这一切、使双方都独嚼苦楚、分道扬镳地朝着不同方向上路?——对于结局,时间会冲淡一切;但对于没有彼此的未来,她们真的能够彻底接受、各自安好么?【三】此时,继续追本溯源地细想,几乎就触及到那个更本质的问题了。即纵观戏里戏外,这里的问题似乎可以说成是:我们在生活中,是应该接受引导、顺着主流价值观去理性行事、理性决策,还是选择另一条路“勇敢做自己”、浪漫地尝试搏出别样精彩?事实上,这个问题是伪命题;因为无论做出什么样的决定,那个要面对的最本质问题都是相同的:“做什么样的自己”——Bungha可以重新适应在家庭中的位置,找到一个和过去30年不一样、懂得不要执着的自己;也可以和爱人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方式,做她不曾做过的自己。——Tharn可以让时间冲淡伤痛,做更成熟和“不犯错”的自己;也可以带着爱人披荆斩棘做“更勇敢浪漫”的自己。无论哪一个结果,正如克尔凯郭尔所说,世上从来不存在关于“正确选择”的真理。人生的蓝图,本质上是不断面临抉择,并不断抉择后的足迹总和。因此,虽然我在微博写过很多理性的解读、预测、讨论,也有在情绪触动时替角色们遗憾,甚至愤懑和埋怨过这种大团圆结局跟我国的《都挺好》一样,虽促人反思却免不掉统一价值取向、高歌主旋律的嫌疑;但我同时也非常矛盾地在理解和洗白着编剧的思路。不过,此刻我却不想再为编剧开脱,不想再站角色身世来进行体谅了。——毕竟怎么样去理解都会有不够完满的遗憾和悲伤,怎么样去诠释都会有一套相应的逻辑和道理,怎么样去解读都能听到不一样立场发出的声音。——这无法调和的冲突和矛盾本身就是社会、现实、人生的缩影。对于我们活生生的每一个人来说,再借用存在主义的一句话:人是自由的,所以人必须为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一切行为承担责任。人不是做现成的,他是自己造就的,他通过自己的道德选择造就自己。毋须再去关心人物命运,无论为结局感到难过、或努力接受、或欣慰、或期许,毕竟无论是什么结局,故事主人公已经做出选择,明白并且接受着自己的选择。未来无论是否有这份刻骨铭心的爱情相伴,是否错过了助使自己成长为更好自己的这次缘分,她们注定和最开始的那个自己不同了;经历了这一次抉择和历练,相信未来无论哪条路,她们都将会自由并且有尊严地走下去。毕竟人这一世,牵手或独行是关乎爱与不爱;究其根本,无论亲情、友情、爱情,家庭、事业、地位,成长、历练、蜕变,都终归属于那一场找寻自我的旅途。【四】再补充一点这个故事结局如此揪心和让人难受,大概就在于为了倡导社会主流价值观,替角色们安排好了一系列合情合理、不得不做的选择,并使我们观众在看的过程中结合自身感情、成长阅历,投下了一片狗血色的阴影。但从另一方面看,能把这一感情呈现在荧幕上,让大家尝试包容和接受,而非一听到就全盘否定、指责并道德世俗观念去一棒子打死,其实也已经很不错了。【附】《CHLOE》讲述的是上流社会的一家三口和一位年轻女郎的故事。夫妻二人感情日渐冷淡,在这场中年危机中为抓住丈夫出轨的证据,妻子让年轻女郎介入生活并不断试探,故事以女郎对妻子的绝望爱恋演化到选择自尽而告终。尽管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迥然相异,但社会家庭背景、人物关系及情感羁绊是如此一致。关键是这部电影中夫妻是相爱过的,妻子也一直爱慕丈夫,风波平息后也是互相谅解,似乎重归于好。但导演在结尾安排了一场戏,特意拍摄了这场变故过去了一段时间后,三人共处一室时复杂而难以言说的氛围,也就是下面这幅以及开头放的两幅图。CHLOE女主角最后的表情镜头本剧女主最后一场戏的第一个镜头(对于CHLOE中的一家人来说,即便风平浪静,河清海晏,甚至有更世俗一点、势力一点的评价是“死了一了百了甚至不用担心人再回来”,但是对于渴望丈夫疼爱的女主来说,真的就得到想要的一切了吗?雁过留痕,风过留声,发生了这一切后,她戴上了簪子,是否正说明至少对于自身,她已经获得了新的认识、更清楚更明白地“照顾好自己的心”了呢?)【写在末尾】聚焦两部电影、两位中年女主,眼神背后的情绪是何其相似。我想,对于演员来说,功底和演技都是在线的;不同的是制作方需要传达什么,公映后希望公让众看到什么罢了。最后这场戏,一部作品用微妙难平的氛围来结束,另一部作品则是结束了微妙难平的氛围。我大概会在心里笑着跟自己打趣说,这就算是东西文化差异的真实写照吧。(个人注:存在主义文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不一样的,实际上我的解读更多地是基于后者,但引经据典时借用了前者的理念,因为它们均有现象学这一共同的哲学基础,也共同有着超越自我这一最终目的。写这篇解读更多是是出于对这段时间追剧感受的考虑,以更方便地将情绪从“她们为何绝情”转到“她们无可奈何”乃至“她们是自由的”这一人性化的释然上来。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解读终归是解读,同时不应忽视的是作品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当那个认为因果佛法先求诸己、强调“渡己”的小乘佛教国度,在其公映影视作品中反复提到“自我修正,回到原点”时,若强行认为如此超越自我的主角是位存在主义者,大概就难免钻了牛角尖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