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短句》中有講到,國家傾危之時,能夠力挽狂瀾的必須是兩個人,良相與良將。想想也是的,文革不就是鄧公和葉帥聯手為四人幫畫上句點的嗎?在澶淵之盟的訂立中,出現了關鍵的幾個人,任何一個掉鏈子,都沒有這換來兩國邊界和平120年的合約。寇準自然是良相,幾乎是強硬地阻止了少主南逃的念頭,脅迫他御駕親征。高太尉(不是高俅是高瓊)又以全軍將士的意志為賭注,將宋真宗送過了黃河以安軍心。還有就是籍籍無名的將士,包括透露遼將蕭撻凜行蹤的宋間。下令以伏弩射殺遼將的將軍,和準確執行的士兵。如果不是他們幹掉了遼軍南下的主將。蕭太后無奈轉換戰略,由以戰談和變避戰談和。那麼一場惡戰在所難免,勝負未知。歷史啊,轉折點就在那麼不起眼的瞬間。最後是蔡利用,宋真宗原本想以每年100萬歲幣換邊界和平,300萬也可以接受,寇準將這個指標打了三折,威脅蔡利用,不得超過30萬歲幣,否則“吾斬汝矣”,沒想到蔡利用還真給談下來了。而遼國經此盟約,直至為金所滅對我國再無大的進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