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的《一屋赞客》已播出前8集,作为一名资深同志(参照物是被Austin称作老Gay的凌顶顶),虽然之前看过很多国外同志题材电影电视,但这次的国货一定顶,这在中国算是第一部吧,感谢ZANK、光墨文化和严肃娱乐传媒,感谢所有演职人员,这部戏带给了同志欢乐,更鼓舞了同志们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我也许写过方案、合同,写过检查、总结,可从没有写过影评,电影电视看过就完了,再看影评觉得是多余;但是我决定要捧这个场,我要写我的第一篇影评,对于一个工科男,写这么几百字,可想而知那叫一个难(林小尊可不可以来帮我?有进口的牛肉干!!!)。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我没办法把同性恋变成异性恋》(作者丛中)说,“同性恋现象,不是疾病问题,更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它所反映出来的是全社会对个体差异性的尊重和人文关怀问题”。《一屋赞客》这样的同志喜剧诞生,也正是得益于有了这样的社会氛围。遥想我还是《一屋赞客》里的那些小鲜肉的年纪,同性恋、虐恋、易装、变性等等都还是敏感词汇和要命话题,而《一》剧中的彩虹之家在那时就是同志天堂。纵然“同性恋”是小众,但李银河说,当下异性恋文化已经不能满足年轻群体......随着时代的进步,新一代的两性关系,也在发生新的变化。因此我想有同性恋的题材或色彩,或许是以后的影视剧一个不错的卖点。光从此剧本身来说,带给广大同志的都是惊喜了,好的方面大家都有目共睹,不错,但是,这里有国产片最普遍的问题——以自己的智商度观众:人物过于脸谱化,标签化;编剧不接地气,脱离实际,不面对现实;导演思想复杂,手段单一,在演员大多不是专业的本剧里,他们越是按要求卖力演,反而越显得不真实。拍同志片万不能脱离真实生活,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同志片都是正剧、悲剧的原因,不是说同志是个悲剧、生活是个悲剧,是因为那才是真相。看西方的同志运动,发现他们最讲究“政治正确”(中国也很讲“政治正确”哦,生怕走到“邪路”上去了,呵呵),因此我以为《一屋赞客》的第二季要大谈价值观、人生关、世界观,以及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性爱观、生育观、亲情观、友情观、金钱观、择业观等等等等,就像一个人要有灵魂,一部戏要有质地,要“政治正确”;当然爱是一切的主题,但不要空洞谈爱,不要廉价的笑和泪;这看起来有点“左”,我倒觉得刚起步左就左点吧,不能回避矛盾,不要躲避责任,不搞犬儒主义;光靠日常生活八卦、俗烂煽情的桥段、夸张卖萌的闺蜜基友搞笑来填充剧情,迟早会落入和其他生活情景剧毫无区别的平庸中。虽然情景喜剧的一大功能就是让观众轻松愉悦,但像用器械捅成的High,如何对得起“老Gay”们曾经经历的苦难(目前同志现状就很好?),不要以为《一屋赞客》只有80后的人才看。我相信此剧的导演、编剧、演员以及制作各方也都清楚这些,其实既然鼓励大家写影评提建议,就说明主创团队的目标也不止于此。在同志喜剧里面我最推崇的是英国的《极品基老伴》(又名《基佬夕阳红》),不追求营造出来的生硬笑果,而用犀利的讽刺获得冷幽默的调调,当然还有毫不含糊的“政治正确”。这样的剧不会让人一笑而过。其实对同志们的心里建设有多少的贡献,在精神上有多少的支持,才是这部剧可持续拍下去的最大因素,才能与国外同种剧比肩(也许剧组无心于此),也才是吸引同志群体乃至非同志群体追剧追星的核心力;当然冲着主演们的魅力也会(高教练,人家也要买课,嗯~你能不能把我像抱林小尊一样抱起来?)。同性恋在中国其实浮出水面已多年,但同志(同性恋者≠同志)的恋爱、婚姻以及收养和同性恋与传统婚姻的冲突等一系列问题却从未真正成为公众话题。在今天中国公开地表达同性恋政治诉求尚属不能(至少不易),能够让大众看到正面的同性恋者的生活(先不说获得什么同情和理解),摆上桌面能够在社会造成广泛地讨论,就已经让同志们求之不得了。《一屋赞客》以及将来的某些作品或能起到这样作用,我心怀期待。如果说现在中国公民权利的空间在拓展,人格在得到尊重,文化在容纳多元,法治在逐渐完善,民主化进程得以发展,新闻和言论自由不断改善,从《一》剧在主流网络媒体上的播出,到在豆瓣评论上的一片肯定,就能窥斑见豹,我惟愿如此。希望《一屋赞客》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