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电影版钢的琴,记得那会还在上大学,同寝室的哥们推荐看的。看完以后很感动,虽然没经历过那样的年代,但是觉得这影片刻上了70年代的人们些许最深的的记忆,儿时的美好和那新时代大潮面前的或许久违了纯真。为什么我会对这个电影情有独钟呢,或许因为从小在工厂大院成长起来的原因吧,是一个国营的工厂大院,对棉纺厂这个神秘而又亲切的院子融入了莫名的感触吧。到现在我引以为自豪的仍然是我的爷爷,我从小就觉得我爷爷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因为爷爷退休之前是厂职工中学的校长,并且和剧中的陈桂林一样,充满了艺术细胞,拉得一手好小提琴。后来爷爷带着厂里工会合唱团演出的一张照片一直在爷爷的书橱前面,爷爷还是指挥。高中政治课本插图里面还有个棉纺厂里响当当的人物马恩华,据说这个爷爷曾经就住在我们楼上。第一次看电影,真的是感触良多。因为这是一部接地气的片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工人阶级最朴实的生活。这次看了电视剧,居然是一部39集的长篇,那女主角都换了,剩下的配角们还都是电影版的原班人马。就像是小学生留的作文题目,给你个句子,让扩写一下一样。加入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原来一两句能交代的可以写成好几集。这样的套路和水平显然和原版电影相去甚远。因为我在29集之前就压根不会想到这部片子和”钢的琴“有啥关系。我出生在九十年代初,可能九几年我还不记事。但是为什么剧中九十年代初就用联通的公用电话打电话了?我记得那会联通还是手机,没有固定电话呢。还有很多类似的穿帮和不合情理不胜枚举,特别是陈桂林在外面搞的婚庆典礼,虚伪做作的主持显得太假,因为没生活经验,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就是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存在的。这些就不在吐槽。总之感觉电影很赞,看过电影在看电视剧未免觉得过于冗余。但无可厚非,都是好作品,因为他们都接地气。所以,我宁愿电视剧版像豆瓣关键字一样,不叫钢的琴,而是离幸福就差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