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LGBTQIA荧屏史上,《威尔与格蕾丝》横空出世以及之后的备受追捧昭示着整个社会的痛点并不是小众而是真诚。前有《同志亦凡人》为平权铺道,让更多“正常人”为这个头衔感到羞愧;在前年正式完结、由HBO出品的《寻》,则聚焦个体,讲述了大环境下三个同志好友的性与生活。近年来有关性少数群体的剧集不再只受限于取向,Amazon首度投拍网剧,就交出了《透明家庭》这部出其不意的满分答卷,靠这部以“别致的多元”为主题、四两拨千斤的剧集力求与Netflix抗衡。普弗曼一家的关系由彼此的秘密维系着,他们之间唯一的共同之处就是对此毫不在意:父亲莫特决定在年逾花甲时昭告天下自己身体里一直住着个女人;母亲雪莉和患有阿兹海默综合征的现任丈夫生活在一起,早已心生厌倦,而对莫特似乎痴恋不减;大女儿莎拉家庭美满,与丈夫育有一双儿女,却仍与前女友保持着不伦的关系;二儿子乔希音乐经纪事业蒸蒸日上,儿时的经历使他总是游走在心神崩溃的边缘;小女儿艾丽对人生充满好奇,不顾一切的尝鲜是她对抗世界的方式。即使是在思想前卫、社会宽容度绝对够高的美国,一些思想壁垒依旧亟待被打破。“正直感”接替“宽容度”理所应当地成为这个时代前仆后继的洪流,大众的思维陷入一种新的定式——即“自我感觉良好”的囹圄。LGBTQIA群体的迅速崛起,更是号召全世界都需要“出柜”,而这仍成为诸多政客口中的矫枉过正。无论多元化能走多远,异性恋当道的价值观依旧是主流共识。《透明家庭》在这个语境中自下而上的现身说法,将“出柜”光环赋予了家庭中占有绝对主权的父亲角色,既讽刺了性少数群体里莫衷一是的虚伪,又打破了大众对标准同志故事的预设:莫特是一个按部就班、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在婚姻的保护下,他以“莫娜”的身份游走在变装癖与跨性别重叠的灰色地带。对全家出柜后,“莫娜”更是毫不忌讳地登堂入室,长发、浓妆,各式各样凸显女性特质的装束与表达,不给他人留余地。事实证明,莫娜的出现没有给这个犹太家庭带来太大的影响,反而借由父亲男性形象自神坛之上的垮塌,大家真实的自我得以初露端倪。标签之于个人的作用在群体中极大地被稀释,弱小的力量往往也能聚沙成塔,而这种坦诚对家庭来说有时却意味着毁灭。原生家庭对小孩性向的接受闪烁着初始的爱之光环,是一种牺牲式的成全,散发着不忍的无奈。而《透明家庭》通过父亲对孩子的逆向出柜,将难堪的阴霾一扫而光。莫娜自此愈加成熟睿智,为剧情的走向与三个孩子不同程度的成长埋下伏笔。难得的是,本剧并没有狭隘地将目光局限在性向的探讨上,转而升华至对自我的探索。第三季中对家族内跨性基因浮光掠影式的溯回,第四季莫娜与艾丽深入耶路撒冷献祭式的自我解剖,都是本剧不由分说的闪光点,而接下来《透明家庭》还将带来哪些更多的探索,值得期待。